[發明專利]一種雙層隔振懸置及其成型方法、成型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178414.8 | 申請日: | 2022-02-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654653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24 |
| 發明(設計)人: | 劉國兵;成佳偉;翁輝;裴亦辰 | 申請(專利權)人: | 智己汽車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45/00 | 分類號: | B29C45/00;B29C45/14;B29C45/26;B29C45/73;B60K5/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橋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 |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雙層 懸置 及其 成型 方法 裝置 | ||
一種雙層隔振懸置及其成型方法、成型裝置,該方法包括:將橡膠材料的小襯套和大襯套硫化成型;在大襯套中嵌入襯套內芯;將小襯套和帶有襯套內芯的大襯套分別放置在成型裝置的空腔區域內;將尼龍?玻纖按照一定配比高溫熔化至液態;將液態的尼龍?玻纖混合物通過成型裝置的進料內口注入到空腔區域,將懸置支架注塑成型。本發明的懸置可以減輕重量、提升振動隔離效果、更好地避開共振頻率。此外,本發明還公開一種適用于尼龍?玻纖材料的懸置成型方法以及對應的成型裝置。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汽車懸置裝置、以及該懸置裝置的成型模具和成型方法,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雙層隔振懸置及其成型方法、成型裝置。
背景技術
懸置是應用于當前汽車工業中,用于減少并控制發動機振動的傳遞,并起到支承作用的汽車動力總成件。在當前汽車工業中,廣泛使用的懸置分為傳統的純膠懸置,以及動、靜態性能較好的液壓懸置等,例如橡膠懸置、液壓懸置、空氣懸置等。純膠懸置一般由橡膠襯套(或其它硫化件)和支架組成,而液壓懸置則除了由橡膠主簧以外,還在內部灌充了特殊液體(一般為乙二醇),通過流道板、解耦片、皮碗等零件以一定結構組成。
由于汽車市場的消費升級,客戶對車輛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但由于高端新能源車用的驅動電機啟動扭矩越來越大他,懸置作為隔離驅動電機和車身之間振動的零件系統,面臨著新的挑戰,其中耐久和NVH(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現有的懸置產品大多數為鑄鋁材料,重量較重,由于消費者對續航里程的需求,輕量化需求日益強烈。目前的懸置設計基本是采用鑄鋁材質,針對電動車底盤零件的開發需要尋找輕量化的手段。
另一方面,由于當前汽車的主流已經進入了新能源車的時代。電動車的激勵與傳統內燃機的激勵不同,因此需要更合適電動車的懸置結構設計,并且針對電機的激勵,現有鋁制的懸置產品在某些工況下NVH性能無法進一步改善。
現有鑄鋁材料懸置產品的工藝可以簡單概括描述為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一,鋁液鑄造為懸置支架;
步驟二,橡膠硫化為襯套;
步驟三,襯套通過壓機壓入到鑄鋁材料的懸置支架中。
然而,現有的加工工藝是針對鑄鋁材料(或者其他金屬材料)作為懸置支架的,其特點是金屬材料作為懸置支架具有較高的強度,但相應地,金屬材料本身自重較大,并且金屬材料制成的懸置支架會使得懸置較“硬”,在過濾震動和噪聲等NVH性能方面并不具有優勢。如果懸置支架的材料發生變化,尤其是當懸置支架不采用強度較高的金屬材料時,現有的加工工藝無法在其他材料上通用。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雙層隔振懸置及其成型方法、成型裝置,至少能解決懸置重量較重、NVH性能較低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雙層隔振懸置的成型方法,包括:將橡膠材料的小襯套和大襯套硫化成型;在大襯套中嵌入襯套內芯;將小襯套和帶有襯套內芯的大襯套分別放置在成型裝置的空腔區域內;將尼龍-玻纖按照一定配比高溫熔化至液態;將液態的尼龍-玻纖混合物通過成型裝置的進料內口注入到空腔區域,將懸置支架注塑成型。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懸置支架注塑成型時,注塑壓力為90~120Mpa,保壓時間為8~10s,注塑溫度為90℃。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尼龍和玻纖的比例為1:1。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尼龍-玻纖混合物注入之前,在成型裝置內設置定位特征成型機構,并且將定位特征成型機構的定位銷進入空腔區域,使得懸置支架在注塑成型過程中形成定位孔。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小襯套和大襯套均為圓柱體結構;放置在空腔區域內之前,在小襯套和帶有襯套內芯的大襯套的側面涂粘結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智己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智己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17841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