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高耐腐雙纖維復摻改性修復砂漿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175123.3 | 申請日: | 2022-0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436575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7-14 |
| 發明(設計)人: | 王振山;徐吉賓;盧俊龍;李曉蕾;李愛國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4B28/00 | 分類號: | C04B28/00;C04B24/42;C04B22/08;C04B16/06;C04B14/46;C04B111/20;C04B111/27;C04B111/34 |
| 代理公司: | 南京思宸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2548 | 代理人: | 陳常美 |
| 地址: | 710048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高耐腐雙 纖維 改性 修復 砂漿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高耐腐雙纖維復摻改性修復砂漿,砂漿材料配比具體為:每300kg水泥混合砂400kg、減水劑4.5kg、保塑劑1kg、玄武巖1.5kg、聚丙烯0.6kg、礦粉60kg、硅灰10kg、石英砂50kg、甲基硅酸鈉0.6kg、無機鋁酸鹽6kg和水106kg;本發明還公開了高耐腐雙纖維復摻改性修復砂漿的制備方法;砂漿中添加玄武巖和聚丙烯纖維可以提升其耐腐蝕能力與施工性能,甲基硅酸鈉的加入可生成樹脂薄膜形成憎水層,無機鋁酸鹽可以降低砂漿吸水率,防水抗滲,各材料的加入綜合提升砂漿的耐腐蝕性能;在對混凝土材料進行修復的同時,對其進行保護。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土木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高耐腐雙纖維復摻改性修復砂漿。
本發明還涉及高耐腐雙纖維復摻改性修復砂漿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混凝土憑借良好的受力性能及低廉的價格,在土木工程當中應用最為廣泛。由于工程結構服役環境的多樣性,當遭遇海洋、鹽漬土、低溫凍融等嚴苛環境時,混凝土材料受到各類腐蝕介質侵蝕,主要包括酸、鹽等,當混凝土的服役環境中含有腐蝕介質時,混凝土中的化學成分便會和有害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可溶或稀松物質,使得混凝土結構發生破壞,強度降低。材料性能的快速衰退導致工程結構壽命遠達不到設計預期;同時,給結構安全帶來巨大隱患;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指其抵抗大氣作用、化學侵蝕、磨損或其他劣化過程而維持原有形狀、質量和使用性能的能力。混凝土結構性能的劣化過程可以是物理作用或化學作用,但在實際工程中更多的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混凝土耐久性影響因素包括:
(1)混凝土抗滲性:抗滲性是指混凝土在壓力水的作用下不滲水的能力。(2)混凝土抗凍性:混凝土的抗凍性是指混凝土在含水飽和情況下,在反復凍結和融化作用下,仍較好的保持原有性能的能力(3)抗侵蝕性:當混凝土所處環境的水中含有一些鹽或酸時,混凝土中的化學成分如氫氧化鈣便會和上述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可溶物質或松軟的物質,繼而使混凝土結構破壞,強度降低。(4)混凝土碳化:混凝土中的堿,在潮濕的環境下會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一起發生化學反應,有碳酸鈣生成。發生這個反應的后果一是體積收縮,使混凝土產生裂縫,二是使混凝土堿度Ca(OH)2降低。這樣混凝土中的鋼筋在潮濕空氣的作用下,鋼筋開始生銹,鋼筋生銹引起膨脹,引起混凝土表面強度和內部強度的差異。(5)堿-骨料反應:堿-骨料反應是指在有水的條件下,水泥中過量的堿性氧化物與骨料中的活性二氧化硅之間發生的反應。堿-骨料反應的速度很慢,一般在混凝土澆筑成型后幾年逐漸開始,反應生成的堿-硅酸凝膠,能從周圍介質中吸收水分而產生3倍以上體積膨脹,嚴重影響混凝土的耐久性。據統計,我國每年因結構耐久性不足帶來的損失可達數千億元,其中,混凝土抗凍性及抗酸、鹽侵蝕性最為重要,也是混凝土耐久性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
服役于腐蝕環境的混凝土結構,材料侵蝕是工程中最為常見的一類問題;為了保證結構的正常使用,需要對腐蝕后混凝土材料進行工程性修復,修復內容主要包括:1.表觀修復,恢復原有幾何尺寸;2.功能修復,修復后結構受力性能不能低于原有設計標準;3.功能保護,修復材料要具有較高的耐腐蝕性能,可對結構形成一定保護作用,延長結構使用壽命。據統計,我國每年因結構耐久性不足帶來的損失可達數千億元,對腐蝕后結構進行功能及防護一體修復的意義十分重大,具有廣闊的工程應用前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高耐腐雙纖維復摻改性修復砂漿,以提高腐蝕環境下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為修復受侵蝕結構并提高受侵蝕結構的防護能力,目前,市面上主要采用聚合物防腐砂漿進行修復,但由于聚合物砂漿存在壽命短、易降解且成本高等問題,提出了本發明的高耐腐雙纖維復摻改性修復砂漿。
本發明還提供了高耐腐雙纖維復摻改性修復砂漿的制備方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理工大學,未經西安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17512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