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混凝土工程結構裂縫修復開槽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160710.5 | 申請日: | 2022-0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454343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10 |
| 發明(設計)人: | 孫雪偉;岑峰;高培偉;許陽富;吉黃林;萬仁春;仲建軍;石巖;唐雷;張進飛;曾慶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8D1/04 | 分類號: | B28D1/04;B28D7/00;B28D7/02;E04G23/02 |
| 代理公司: | 江蘇圣典律師事務所 32237 | 代理人: | 劉輝 |
| 地址: | 210016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混凝土 工程 結構 裂縫 修復 開槽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混凝土工程結構裂縫修復開槽裝置,包括工程車、平穩模塊、第一至第二開槽模塊、粉塵搜集模塊和控制模塊。本發明能夠同時操作兩個切割機或單獨操作其中之一進行開槽,能夠調整開槽寬度、深度、槽口形狀、緊急制動,操作簡便,大幅降低作業人員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能夠搜集開槽過程中產生粉塵,減少粉塵對作業周邊環境粉塵的污染,改善工人的身心健康;開槽所用的電源帶有蓄電功能,在斷電或電源連接不便的情況下也可應急使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混凝土工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混凝土工程結構裂縫修復開槽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常用的開槽方式就是先用電鋸鋸開兩條縫,然后用電鉆鑿除中間混凝土,再用小型磨光機磨平,這種施工操作費工費時,施工工具繁瑣,且開槽深度、寬度、槽口形狀等不易掌握和控制。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背景技術中所涉及到的缺陷,提供一種混凝土工程結構裂縫修復開槽裝置。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混凝土工程結構裂縫修復開槽裝置,包括工程車、平穩模塊、第一至第二開槽模塊、粉塵搜集模塊和控制模塊;
所述平穩模塊包括第一至第四升降樁,所述第一至第四升降樁的上端均和工程車的車架垂直固連、下端均設有和其垂直固連的固定板;所述第一至第四升降樁用于配合抵住地面,使得工程車工作時車身穩定;
所述第一至第二開槽模塊結構相同,均包括切割機、伸縮臂桿和六軸機械臂,其中,所述伸縮臂桿前端和所述切割機的殼體固連,后端和所述六軸機械臂的前端固連;所述六軸機械臂用于調整切割機的切割角度,所述伸縮臂桿用于調整切割機的伸出長度;
所述第一、第二開槽模塊的六軸機械臂后端分別固定在所述工程車車頭的兩側;
所述粉塵搜集模塊包含第一至第二粉塵搜集口、第一至第二固定支架、以及粉塵收集箱,其中,所述粉塵收集箱設置在所述工程車上;所述第一、第二粉塵搜集口內均設有負壓鼓風機,且均通過柔性管道和所述粉塵收集箱聯通;所述第一粉塵搜集口通過第一固定支架設置在所述第一切割機的殼體上,用于搜集第一切割機切割時產生的粉塵;所述第二粉塵搜集口通過第二固定支架設置在所述第二切割機的殼體上,用于搜集第二切割機切割時產生的粉塵;所述粉塵收集箱用于存儲第一、第二粉塵搜集口收集的粉塵;
所述控制模塊分別和所述第一至第四升降樁、第一開槽模塊切割機的電機、第二開槽模塊切割機的電機、第一開槽模塊的伸縮臂桿、第二開槽模塊的伸縮臂桿、第一開槽模塊的六軸機械臂、第二開槽模塊的六軸機械臂、第一粉塵搜集口內的負壓鼓風機、第二粉塵搜集口內的負壓鼓風機電氣相連,用于根據外界指令控制第一至第四升降樁、第一開槽模塊切割機的電機、第二開槽模塊切割機的電機、第一開槽模塊的伸縮臂桿、第二開槽模塊的伸縮臂桿、第一開槽模塊的六軸機械臂、第二開槽模塊的六軸機械臂、第一粉塵搜集口內的負壓鼓風機、第二粉塵搜集口內的負壓鼓風機工作。
作為本發明一種混凝土工程結構裂縫修復開槽裝置進一步的優化方案,本發明還包含電源模塊,所述電源模塊采用鋰電池,和所述控制模塊電氣相連,用于在斷電或電源連接不便的情況下應急使用。
本發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技術效果:
本發明能夠同時操作兩個切割機或單獨操作其中之一進行開槽,能夠調整開槽寬度、深度、槽口形狀、緊急制動,操作簡便,大幅降低作業人員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能夠搜集開槽過程中產生粉塵,減少粉塵對作業周邊環境粉塵的污染,改善工人的身心健康;開槽所用的電源帶有蓄電功能,在斷電或電源連接不便的情況下也可應急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工程車,2-第二升降樁,3-第一開槽模塊的切割機,4-第一開槽模塊的伸縮臂桿,5-第一開槽模塊的六軸機械臂,6-第一粉塵搜集口,7-粉塵收集箱,8-電源模塊,9-第一固定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經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16071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