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地龍中鎘的相對生物利用度與生物可給性相關性模型的建立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139716.4 | 申請日: | 2022-02-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496271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13 |
| 發明(設計)人: | 馬雙成;左甜甜;朱嘉;宋慶慧;張萬強;王繼雙;王海燕;孫磊;金紅宇;汪祺;楊建波;孔德娟;康帥;于健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傷科研究所);通遼市市場檢驗檢測中心 |
| 主分類號: | G16H50/50 | 分類號: | G16H50/50;G16H50/30;G16C20/10;G16H70/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師事務所 11569 | 代理人: | 吳波 |
| 地址: | 100010***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地龍 相對 生物 利用 相關性 模型 建立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地龍中鎘的相對生物利用度與生物可給性相關性模型的建立方法,屬于地龍中鎘檢測技術領域,包括地龍中鎘相對生物利用度的測定、基于體外PBET法的得到地龍中鎘生物可給性以及地龍中鎘的相對生物利用度與生物可給性相關性模型的建立。該方法使后續研究直接采用體外方法得出的生物可給性代入回歸方程中,得出鎘的生物利用度,省去后續研究動物實驗,最大程度地節約資源,且為客觀、科學地評價地龍中鎘對人體的健康風險提供新的思路。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地龍中鎘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地龍中鎘的相對生物利用度與生物可給性相關性模型的建立。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中藥安全性越來越重視,研究發現,重金屬污染是中藥產生健康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空氣、土壤污染、中藥的炮制與運輸都會加重中藥重金屬的污染程度,人群長期服用受到重金屬污染的中藥材,可能會引起金屬在人體內蓄積而發生一系列的健康危害。如地龍是我國常用的動物藥,《神農本草經》記載“地龍性味寒、咸,歸肺、腎、肝經”,常用于高熱、神昏、驚癇抽搐、肺熱喘咳等癥狀,由于地龍喜好在土壤中生活,從而導致環境及土壤中的重金屬易在其體內蓄積,通過食物鏈最終對人體產生嚴重的生理毒性。
鎘為重金屬,除了會引起骨骼損傷,體內的長期蓄積也會對腎臟、心血管等系統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對于鎘的風險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近年來,在食物、飲水等方面的重金屬污染物的風險研究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對于中藥材中外源性有害殘留物的風險評估也逐步興起。然而,其評估方法主要包括基于重金屬的殘留總量。目前對重金屬暴露量的計算大多是基于污染物的攝入量(外暴露)而非與污染物毒性密切相關的體內暴露量。然而,消化過程中并非所有物質全部從基質中釋放,被人體吸收,因此生物利用度小于100%。若將中藥中本身的重金屬的總量用于評估中藥重金屬對人體的健康風險,往往會高估其對人體的危害,導致政府采取不必要的干預措施,造成資源浪費。因此,地龍中鎘在人體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對于準確評價地龍中鎘對于人體的健康風險具有重要對的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地龍中鎘的相對生物利用度與生物可給性相關性模型的建立方法,該方法使后續研究直接采用體外方法得出的生物可給性代入回歸方程中,得出鎘的生物利用度,省去后續研究動物實驗,最大程度地節約資源,且為客觀、科學地評價地龍中鎘對人體的健康風險提供新的思路。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地龍中鎘的相對生物利用度與生物可給性相關性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將小鼠分組后連續給藥6~8天后處死小鼠,取出小鼠的肝臟、腎臟、腦、股骨組織,測定組織中的鎘含量,計算地龍中鎘相對生物利用度;
采用PBET法模擬胃腸消化提取后,分別測定提取胃液、腸液中鎘的殘留量,得出地龍中鎘的生物可給性;
根據地龍中鎘相對生物利用度與生物可給性建立相關性模型,得到回歸方程。
優選地,所述分組情況如下:將小鼠給予生理鹽水作為空白對照組,給予鎘為陽性對照組,給予地龍作為地龍組;所述陽性對照組分為低濃度陽性對照組、中濃度陽性對照組和高濃度陽性對照組。
優選地,所述低濃度陽性對照組中的鎘濃度為3.5~4.5mg/kg,所述中濃度陽性對照組中的鎘濃度為18~22mg/kg,所述高濃度陽性對照組為95~105mg/kg,所述地龍組中的地龍濃度為1.128~7.401mg/kg。
優選地,所述相對生物利用度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肝+腎+腦+股骨)地龍為地龍組給藥6~8天后測定的小鼠肝臟、腎臟、腦、腿骨中的鎘的含量總和,(肝+腎+腦+股骨)陽性分別為低濃度陽性對照組、中濃度陽性對照組和高濃度陽性對照組分別給藥6~8天后測定的小鼠肝臟、腎臟、腦、腿骨中的鎘的含量總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傷科研究所);通遼市市場檢驗檢測中心,未經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傷科研究所);通遼市市場檢驗檢測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13971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