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精度拔模組件主動壓差平衡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136735.1 | 申請日: | 2022-02-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559017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31 |
| 發明(設計)人: | 蔡風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梅州華和精密工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2D29/06 | 分類號: | B22D29/06;B22D27/13;F16K11/0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識智信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6067 | 代理人: | 徐佳慧 |
| 地址: | 514699 廣東省梅州市平***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精度 模組 主動 平衡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精度拔模組件主動壓差平衡裝置,包括雙向增壓快速換向機構、自預緊脫模增壓機構、增壓鑄造機構、氣體擠出機構和滑動擠壓機構。本發明屬于拔模輔助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高精度拔模組件主動壓差平衡裝置;本發明通過增壓鑄造機構和自預緊脫模增壓機構,通過增壓鑄造機構的增壓能夠提高鑄造壓力,使組織更加緊密、質量更高,通過自預緊脫模增壓機構的增壓能夠將產品從模具中頂出,避免產生負壓,通過雙向增壓快速換向機構能夠進行自預緊脫模增壓機構和增壓鑄造機構的增壓模式的切換,控制合模和脫模的步驟。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拔模輔助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高精度拔模組件主動壓差平衡裝置。
背景技術
使用模具進行鑄造時一般都需要設計有拔模斜度,設計拔模斜度的原因主要降低脫模難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A:防止脫模時產品和模具表面存在摩擦阻力;
B:防止脫模時產品和模具底部的空腔中產生負壓。
但是設計拔模斜度同樣會帶來大量的弊端,首先就是如果產品自身無斜度,那么鑄造出來的毛坯就要經過切削量較大的二次機加工才能成為圖紙標示的形狀;這不僅造成了加工成本的浪費,也造成了材料浪費,若在部分零件的成型過程中能夠通過別的方式,在不設計拔模斜度的情況下解決上述的A、B兩個問題,即使模具本身復雜一些,也能夠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其中A問題較好解決,通過提高模具內壁的表面精度,便能夠顯著地減少脫模摩擦力。
結合時下較為流行的增壓鑄造技術,本發明重點提出了一種高精度拔模組件主動壓差平衡裝置。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情況,為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提出了一種不用設計拔模斜度,便能夠解決拔模過程中的阻力大的問題的、并且具有增壓鑄造和增壓脫模功能的一種高精度拔模組件主動壓差平衡裝置;通過提高內壁精度的方式,不僅能夠有效地降低拔模的摩擦阻力,還能夠減小或者省略精加工步驟,配合增壓鑄造,十分有助于提高成型產品的表面質量。
若模具底部是鏤空的,那么金屬液必然泄漏,若模具底部是封閉的,那么拔模時必然產生負壓,增大拔模難度,為了解決這一技術矛盾,本發明基于氣壓與氣壓結構原理,創造性地提出了增壓鑄造機構和自預緊脫模增壓機構,通過增壓鑄造機構的增壓能夠提高鑄造壓力,使組織更加緊密、質量更高,通過自預緊脫模增壓機構的增壓能夠將產品從模具中頂出,避免產生負壓,通過雙向增壓快速換向機構能夠進行自預緊脫模增壓機構和增壓鑄造機構的增壓模式的切換,控制合模和脫模的步驟。
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高精度拔模組件主動壓差平衡裝置,包括雙向增壓快速換向機構、自預緊脫模增壓機構、增壓鑄造機構、氣體擠出機構和滑動擠壓機構,所述自預緊脫模增壓機構和雙向增壓快速換向機構連接,通過雙向增壓快速換向機構能夠改變氣體傳動的方向,通過自預緊脫模增壓機構能夠增加模具底部的氣壓,從而使脫模過程更加容易,所述增壓鑄造機構和雙向增壓快速換向機構連接,通過增壓鑄造機構能夠增加鑄造壓力,使成型的產品組織更加緊密、質量更好,所述氣體擠出機構和雙向增壓快速換向機構連接,通過氣體擠出機構能夠對彈性軟管進行纏繞,所述滑動擠壓機構設于氣體擠出機構上,滑動擠壓機構在氣體擠出機構纏繞時進行擠壓,能夠排空彈性軟管中的氣體。
進一步地,所述雙向增壓快速換向機構包括快速換向閥體組件和換向撥動組件,所述換向撥動組件設于快速換向閥體組件上,通過換向撥動組件的滑動能夠改變增壓的目標。
作為優選地,所述快速換向閥體組件包括換向閥體、換向閥端部接頭和換向閥側連接管,所述換向閥體上對稱設有閥體方形部,所述換向閥體在閥體方形部上設有貫通的橫置圓孔,所述兩組閥體方形部之間設置有將閥體方形部貫通的閥體圓形部,所述換向閥端部接頭卡合設于閥體圓形部上,所述換向閥側連接管卡合設于橫置圓孔的一端,所述換向閥體在閥體圓形部的兩端對稱設有縱置氣孔,所述閥體圓形部的中間位置設置有縱置滑孔,所述閥體圓形部上還設有縱向滑槽,所述換向閥體在縱向滑槽的兩端還對稱設有端部卡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梅州華和精密工業有限公司,未經梅州華和精密工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13673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