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復合酶水解牡蠣蛋白制備小分子肽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128309.3 | 申請日: | 2022-02-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395603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26 |
| 發明(設計)人: | 江新輝;江銘福;江敏;潘超然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大眾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P21/06 | 分類號: | C12P21/06;C07K1/34;C07K1/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成高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6047 | 代理人: | 姚燕春 |
| 地址: | 350500 福建省福州***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復合 水解 牡蠣 蛋白 制備 分子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復合酶水解牡蠣蛋白制備小分子肽的方法,首先將牡蠣去殼,取出牡蠣肉并洗凈后,利用粉碎設備對洗凈后的牡蠣肉進行攪碎,得到肉糜,向得到的肉糜內添加相當于肉糜重量5~10%的水后,完成第一次酶解,向第一次酶解后得到的肉糜內添加相當于肉糜重量0.06~0.1%的中性蛋白酶后完成二次酶解,再向第二次酶解后的肉糜中添加相當于肉糜重量0.05~0.07%胃蛋白酶,得到酶解液,然后進行噴霧干燥或冷凍干燥,得到牡蠣小分子肽制品,有益效果:本發明通過將牡蠣肉粉碎成肉糜,方便增加肉糜與蛋白酶混合的效果,進行酶解時,依次通過堿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以及胃蛋白酶的三次酶解,使其中的分子肽的分子量變小,方便人體的吸收利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小分子肽的制備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用復合酶水解牡蠣蛋白制備小分子肽的方法。
背景技術
牡蠣是一種海產貝類。牡蠣在分類上屬于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異柱目,牡蠣超科,牡蠣科,它是一種食藥兩用的雙殼貝海產品。在我國南北沿海均有養殖,特別是廣東省近幾年來發展較快,牡蠣肉質乳白、細嫩、營養豐富,除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糖類外,還含有人體必需的十多種氨基酸、礦物質營養成分等。
近代研究表明:牡蠣含18種氨基酸、肝糖元、B族維生素、牛磺酸和鈣、磷、鐵、鋅等營養成分,常吃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其所含牛磺酸可降血脂、降血壓。臨床上,牡蠣在治療失眠、慢性中耳炎、小兒多汗癥、子宮肌瘤以及小兒遺尿等方面均有突出的療效。牡蠣提取物有抗菌作用,對脊髓灰質炎病毒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水溶性成分尚可提高動物機體免疫力等等。
在專利號為CN1680578A的中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牡蠣活性肽的制備方法,以太平洋牡蠣為原料,利用蛋白酶水解牡蠣蛋白,再用納濾技術脫鹽濃縮,可得到牡蠣活性肽。該方法中使用的為蛋白酶,而酶的選擇是生產活性肽的關鍵,酶的水解能力具有專一性,若想獲得具有獨特活性的多肽,單用一種酶效果不佳,所選的酶組合制備出來的蛋白肽,分子量相對還是比較大。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用復合酶水解牡蠣蛋白制備小分子肽的方法,以克服現有相關技術所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用復合酶水解牡蠣蛋白制備小分子肽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制備步驟:
(1)將牡蠣去殼,取出牡蠣肉并洗凈后,利用粉碎設備對洗凈后的牡蠣肉進行攪碎,得到肉糜;
(2)向得到的肉糜內添加相當于肉糜重量5~10%的水后,添加相當于肉糜重量0.05~0.1%的堿性蛋白酶混合后,并調節其PH值至7~8,使其酶解30~40分鐘后,取出肉糜,完成第一次酶解;
(3)向第一次酶解后得到的肉糜內添加相當于肉糜重量0.06~0.1%的中性蛋白酶后,保持溫度在45~50攝氏度,并調節其PH值至6~7,靜止30~40分鐘后,完成二次酶解;
(4)在向第二次酶解后的肉糜中添加相當于肉糜重量0.05~0.07%胃蛋白酶,升溫至70~85攝氏度,均質100~140分鐘,并滅酶20分鐘,得到酶解液;
(5)將酶解液過濾后,向其中加入濾過液重量的1.5~2.5%的活性炭,進行脫色處理,得到小分子肽液;
(6)將所述小分子肽液在50~60攝氏度條件下真空濃縮至起始重量的20%,然后進行噴霧干燥或冷凍干燥,得到牡蠣小分子肽制品。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1)中的粉碎設備采用家用粉碎機,其轉速為每分鐘1500轉~2000轉。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2)中的堿性蛋白酶為由植物產生的木瓜骯酶和由微生物產生的霉菌蛋白酶中的其中一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大眾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經福建大眾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12830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