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共模電感檢測系統及其工作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118345.1 | 申請日: | 2022-02-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441855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06 |
| 發明(設計)人: | 李兵;徐兵;何小康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龍磁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R27/02 | 分類號: | G01R27/02;G01R1/04 |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則元起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劉培越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明***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感 檢測 系統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共模電感檢測系統及其工作方法,具體涉及共模電感檢測技術領域,包括測試臺,所述測試臺的頂面安裝有測試架,所述測試架的內部放置有共模電感;本發明通過測試機構,共模電感上的四個磁環針腳分別進入到對應的針腳孔中,安裝板的底面與吸盤的頂面貼合,增加了共模電感與測試架在安裝時的穩定性,兩個彈性墊塊相互靠近,便于對共模電感的兩面進行夾持固定,進一步保證了共模電感的穩定性,由直線氣缸推動頂板向上并帶動測試探針對磁環針腳套接,電阻數據通過信號線傳輸到數顯電阻儀中,進而可判斷出共模電感的性能,整個測試過程快、耗時短,不需要過多的人工干預,提高了共模電感的測試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共模電感檢測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共模電感檢測系統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術
共模電感也叫共模扼流圈,常用于電腦的開關電源中過濾共模的電磁干擾信號,在板卡設計中,共模電感也是起EMI濾波的作用,用于抑制高速信號線產生的電磁波向外輻射發射,共模電感由線圈和鐵芯組成,在生產加工過程中,需要將兩個線圈按照特定的方向纏繞在鐵芯上。
公開號CN211577298U的一種共模電感抗電強度檢測裝置,利用兩側的液壓推桿推動兩國承載板相對移動,利用四個測試彈片接觸共模電感的針腳對共模電感的抗電強度進行檢測,可以避免共模電感的針腳露出,增加測試的準確性,但是在對共模電感進行檢測時,最常采用的人工或者機器兩種方式,采用人工的方式效率低,而采用機器的方式固定程度不高,影響對共模電感的性能測試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共模電感檢測系統及其工作方法,通過測試機構,共模電感上的四個磁環針腳分別進入到對應的針腳孔中,安裝板的底面與吸盤的頂面貼合,增加了共模電感與測試架在安裝時的穩定性,由直線氣缸推動頂板向上并帶動測試探針,測試探針對磁環針腳套接,電阻數據通過信號線傳輸到數顯電阻儀中,進而可判斷出共模電感的性能,整個測試過程快、耗時短,不需要過多的人工干預,提高了共模電感的測試效率,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到的問題。
本發明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共模電感檢測系統,包括測試臺,所述測試臺的頂面安裝有測試架,所述測試架的內部放置有共模電感,所述共模電感的底面連接有安裝板,且共模電感的表面繞接有線圈,所述線圈的底面設置有磁環針腳,所述安裝板的材質為環氧板,所述測試架的表面設有測試機構;
所述測試機構包括設置在測試架內腔底面上的兩組安裝孔,每組所述安裝孔分別設置有兩個針腳孔,所述針腳孔與磁環針腳插接設置,所述測試臺的頂面設有探針孔,所述探針孔的內部安裝有與磁環針腳配合使用的測試探針。
本發明的進一步技術改進在于:所述測試臺的底面設有與兩個針腳孔相通的容納腔二,所述容納腔二的內部安裝有頂板,且容納腔二的下方設置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頂面固定安裝有直線氣缸,所述直線氣缸的活塞桿端部與頂板的底面固定,所述支撐板的頂面安裝有四個與測試臺底面固定相連的安裝柱。
本發明的進一步技術改進在于:所述測試架的底部還設置有用于測試共模電感電阻的空缺部,所述空缺部用于對測試探針以及磁環針腳的檢測。
本發明的進一步技術改進在于:所述測試架的外壁設有條形槽,且測試架的內壁設有與條形槽相通的容納腔一,所述條形槽的內部安裝有推拉塊,所述推拉塊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推拉桿,所述推拉桿的一端固定連接有與容納腔一配合使用的彈性墊塊,所述彈性墊塊的外表面與共模電感的底部表面貼合,且彈性墊塊的內表面與容納腔一的內壁之間安裝有壓簧。
本發明的進一步技術改進在于:所述測試臺的頂面靠近測試架的一側設置有數顯電阻儀,所述數顯電阻儀與測試探針電性連接。
本發明的進一步技術改進在于:所述測試架的頂部設置有用于對共模電感防護的防護架,且測試架的底部連接有支撐架,所述支撐架的表面貫穿設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內部嵌入安裝有螺栓,所述測試架與測試臺通過螺栓固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龍磁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安徽龍磁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11834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