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新風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102418.8 | 申請日: | 2022-01-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6557960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8-08 |
| 發明(設計)人: | 都學敏;孟建軍;黃信博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島海信日立空調系統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F1/0011 | 分類號: | F24F1/0011;F24F1/0063;F24F11/61;F24F11/64;F24F11/67;F24F11/79;F24F13/14;F24F13/30;F24F110/20 |
| 代理公司: | 青島聯智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遲承柏 |
| 地址: | 266510 山東省青***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新風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新風裝置,包括:外殼體,其上形成有室外進風口、室外排風口、室內送風口以及室內回風口,外殼體內形成有第一換熱腔和第二換熱腔;換熱組件,包括第一換熱器以及第二換熱器;換向裝置,其具有閥腔和隔擋部,閥腔被隔擋部隔擋形成四個子腔,該四個子腔分別與新風通道、排風通道、第一換熱腔和第二換熱腔連通;控制模塊,其配置為:控制隔擋部的開閉狀態,用于控制新風通道和排風通道所連通的換熱腔,并且控制冷媒流向,使得新風通道和排風通道與運行模式相匹配,還包括吸附件,所述第一換熱腔以及所述第二換熱腔中均設置有所述吸附件。本方案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同時控制邏輯簡單,實現方便。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空調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新風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室內環境的品質,需要對空氣進行調節。空氣調節包括溫度調節和濕度調節,空氣質量以及舒適度日益被每個家庭及各類商業、辦公場所重視。
在一些新風裝置中,夏季室外空氣濕度大,室外新風攜帶的水分需先經過吸附材料的吸收,再經過室內排風將吸附材料中的水分帶走,從而實現使室外新風中攜帶的水分無法進入室內得目的。過程中需要換熱器不斷從蒸發器變成冷凝器,再由冷凝器變成蒸發器,而新風通道和排風通道也需要不斷的相互之間進行切換,因此需要一種切換裝置實現風道的自由切換。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目前有的新風裝置通過8個風閥的組合開啟和關閉,但是風閥數量多,且占用空間大,過程中有一個風閥故障,則裝置就無法工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風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控制閥門結構復雜,各風閥工作獨立性差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新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殼體,其上形成有室外進風口、室外排風口、室內送風口以及室內回風口,外殼體內形成有第一換熱腔和第二換熱腔;
換熱組件,包括設置在第一換熱腔中的第一換熱器以及設置在第二換熱腔中的第二換熱器;
換向裝置,其具有閥腔和隔擋部,所述閥腔被隔擋部隔擋形成四個子腔,該四個子腔分別與新風通道、排風通道、第一換熱腔和第二換熱腔連通;
控制模塊,其配置為:控制所述換向裝置的隔擋部的開閉狀態,用于控制新風通道和排風通道所連通的換熱腔,并且控制冷媒流向,使得新風通道和排風通道與運行模式相匹配;
新風通道的兩端分別連接室外進風口和室內送風口,排風通道的兩端分別連接室內回風口和室外排風口;
吸附件,所述第一換熱腔以及所述第二換熱腔中均設置有所述吸附件,用于吸附或釋放水分。
進一步的,所述隔擋部包括:
固定框,其具有兩個,交叉固定在所述閥腔中;
百葉,其具有多個,分別通過轉軸連接在所述固定框中;
驅動裝置,其通過傳動機構與所述轉軸連接,驅動裝置接受所述控制模塊的控制,用于帶動所述百葉轉動實現開啟或者關閉,用于將分別位于所述百葉兩側的兩個子腔連通或者隔斷。
進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塊控制所述換向裝置的控制方法為:
確定運行模式以及當前各固定框的百葉的開啟狀態,并判斷當前各固定框的百葉的開啟狀態與所述運行模式的匹配狀態;
當所述匹配狀態為不匹配時,控制相應的百葉轉動,換向裝置進行換向;
所述換向裝置包括室內換向裝置和/或室外換向裝置。
進一步的,控制換向裝置換向步驟包括:確定應當動作的百葉及其目標狀態,根據所述百葉的目標狀態確定相應的驅動裝置的轉動方向和轉動角度,并控制所述驅動裝置動作。
進一步的,確定當前各固定框的百葉的開啟狀態的方式為:查詢存儲器中記錄的各固定框的百葉的開啟狀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島海信日立空調系統有限公司,未經青島海信日立空調系統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102418.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