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再生建盞及其制造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097136.3 | 申請日: | 2022-01-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349474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15 |
| 發明(設計)人: | 黃艷;吳任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平市建陽區紫玉甌茶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4B33/132 | 分類號: | C04B33/132;C04B33/34;C04B41/86;C03C8/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翰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921 | 代理人: | 王瑞 |
| 地址: | 354200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再生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再生建盞及其制造方法,涉及再生建盞技術領域。一種再生建盞,利用古代建盞廢渣制造一種再生建盞,一種再生建盞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制造步驟:首先,先將古代建盞廢渣洗凈、晾干、粉碎后進行篩制,制得古代建盞廢渣粉末,并與現有生產用建盞泥料按適當的比例進行配料,加水混合均勻后制成再生建盞坯泥,按工廠現有的建盞生產工藝進行成型、素燒、施釉與燒成,即可制得兔毫、油滴、鷓鴣斑等花色的再生建盞制品。通過利用古代建盞廢渣的熟骨料特質與高溫耐火特性,可有效地解決現代建盞生產過程中的變形、收縮、成品率低以及固體廢棄物再生等技術難題,廢物利用、操作簡單,成本低廉、適用性廣。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再生建盞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再生建盞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建盞”,又稱“建窯”或“建黑”,產于建陽,是著名的福建傳統名瓷。變幻莫測的“窯變黑釉”與鋒芒畢露的“厚拙鐵胎”,是其最獨特的身份與標識,宋代燒制的“古建盞”曾作為當時風靡朝野“斗茶”活動不可缺少的茶具,融材質與藝術美于一體,成為文人墨客謳歌的藝術珍藏品。
據考證,自古以來建盞的燒成溫度均在1300℃左右,在高溫條件下,由于建盞瓷胎中含鐵量很高,高溫時極易造成軟化、變形以及流釉粘缽等缺陷,此外受原料配方、窯爐溫差、火焰氣氛、氣候環境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建盞的窯變過程至今仍無法人為控制,這既造就了建盞“窯變無雙”的奇幻神態,同時也大大制約了成品率的提升。由于傳統建盞均采用龍窯燒制,為滿足柴燒的特殊需要,每個建盞都必須先放到一個專用的匣缽中后才疊放入窯,古代建盞使用的匣缽均由耐火粘土燒制而成,其使用壽命不超過4次,因此在當地古窯址方圓幾平方公里范圍內的荒野,大量拋棄的古代建盞廢渣堆積如山,對自然生態造成了長期的不良影響。
時至如今,隨著現代建盞生產與市場的迅猛發展,在天然優質原料日益枯竭的同時,建盞燒制過程中能耗大、收縮率高、變形量大、成本高、成品率低、浪費嚴重等關鍵技術問題,極大地制約著當前建盞行業的生產與發展,各種匣缽廢渣與陶瓷廢品的處置問題也引起了政府與社會的高度關注。
發明內容
(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再生建盞及其制造方法,解決了建盞燒制過程中能耗大、收縮率高、變形量大和各種匣缽廢渣與陶瓷廢品的處置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再生建盞,利用古代建盞廢渣制造一種再生建盞。
優選的,一種再生建盞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制造步驟:
S1.首先,先將古代建盞廢渣洗凈、晾干、粉碎后進行篩制,制得粒度小于0.3mm的古代建盞廢渣粉末;
S2.接著,將步驟S1中制得的10%-35%古代建盞廢渣粉末與90%-65%的現有生產用建盞泥料按適當的比例進行配料,加水混合均勻后制成一種新型再生建盞坯泥;
S3.然后,以步驟S2中制得的再生建盞坯泥為胎,使用各種不同的外力對具有可塑性的坯料進行加工,迫使坯料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可塑變形而制成生坯建盞;
S4.將步驟S3中制得的生胚建盞裝入窯爐進行第一次燒制,素燒溫度在900℃-950℃,素燒時間為30min-40min;
S5.再將步驟S4中素燒后的生坯建盞從窯爐中取出,自然冷卻4-5h,然后對生胚建盞進行施釉處理,建盞內部均勻施釉,建盞外部施釉至距離建盞底端3-4cm處;
S6.將步驟S5中施釉過的建盞在室溫下放置4-5h,然后再次放入窯爐中進行第二次燒制,施釉后的建盞燒制溫度在1100℃-1200℃,燒制時間為2-3h,即可得到再生建盞制品,從窯爐中取出燒制完成的建盞待室溫冷卻后,在陰涼干燥的環境下進行存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平市建陽區紫玉甌茶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未經南平市建陽區紫玉甌茶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09713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