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連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091747.7 | 申請日: | 2022-0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583487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03 |
| 發明(設計)人: | 陳錫中;鐘宜興 | 申請(專利權)人: | 翔耀電子(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13/40 | 分類號: | H01R13/40;H01R11/11;H01R13/502;H01R43/02;H01R43/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可信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44599 | 代理人: | 楊偉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鳳凰社區嶺下路290號***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連接器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連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其中連接器包括:一電路板;一纜線組;一內模件,纜線組的尾端經內模件的出線端面穿出;一外模件,外模件包覆所述內模件的出線端的至少一部份;內模件的出線端面的至少具有一部份裸露在外模件的包覆范圍外;連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焊接電路板;形成內模件,在纜線組及電路板外,使纜線組的纜線的尾端經內模件的出線端面穿出;形成外模件,該外模件包覆內模件的出線端面的至少一部份且內模件的出線端面至少具有一部份裸露在外模件的包覆范圍外。該種連接器及其制造方法能有有效解決現有產品因沖膠而產生毛邊的問題,提升產品質量及良品率,產品更加美觀,市場競爭力更強。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連接器領域,特別是一種能有效減少因沖膠而產生毛邊的連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請參酌申請號為CN201910481718.X號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案(下稱該前案),如該前案的圖4所示,連接器在制造時,通常會先將導線組焊接在電路板上后,以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制程在二者的連接處形成一外模(或稱外模件/outer molding piece)以保護二者的接點處。
進一步,請參酌本案的圖1,由圖1可見,在內模形成后會將外模置入再采用射出成型工藝制作外模件,再注入塑料包覆內模件及導線組伸出的部分。由于導線組中相鄰的兩根導線之間具有凹槽,而制作外模件時其射出壓力高,因此,成型外模時其射出的膠容易從導向組表面凹槽間隙流出模具外,形成毛邊,影響良率,因此需要改善。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解決現存的技術缺陷。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能有效減少因沖膠而產生毛邊的連接器及其制造方法,有效解決了現有連接器因沖膠而產生毛邊的技術問題,提升連接器的質量及良品率,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連接器,包括:
一電路板;
一纜線組;
一內模件,所述內模件包覆電路板及纜線組的至少一部份,電路板和纜線組于內模件內部電性連接,內模件以射出成型工藝成型,纜線組的尾端經內模件的出線端面穿出;
一外模件,所述外模件包覆所述內模件的出線端的至少一部份,外模件以射出成型工藝成型;
其中,內模件的出線端面的至少具有一部份裸露在外模件的包覆范圍外。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纜線組為扁平狀纜線組,纜線組包括多根扁平狀纜線,多根扁平狀纜線之間分別形成有一凹槽。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模件至少具有一個端面與所述內模件的出線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齊平。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內模件具有一出線部,內模件的出線端面位于所述出線部的外端面,所述纜線組的纜線從所述出線部的出線端面處延伸出來。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出線部在內模件的側部呈梯形狀,梯形狀的出線部具有一個正外端面及兩個分別位于正外端面兩側的斜外端面,所述正外端面及斜外端面均為內模件的出線端面。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外殼,所述外殼連接在所述外模件的一端,所述內模件位于外殼的內腔中,所述電路板具有部分從外殼的側部延伸出來。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模件上具有用于與外殼連接的外模定位凸起、外模定位插入塊,所述外殼上設置有配合所述外模定位凸起、外模定位插入塊的外殼定位凹槽、外殼定位插槽,所述外模定位凸起插入到外殼定位凹槽內,所述外模定位插入塊對應插入到外殼定位插槽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翔耀電子(深圳)有限公司,未經翔耀電子(深圳)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091747.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