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分散超細纖維束的逐級開松機件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086368.9 | 申請日: | 2022-0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457471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2-10 |
| 發明(設計)人: | 丁彬;王賽;張世超;繆潤伍;趙興雷;李淑敏;尚陽;韓永祥;華婷;印霞;俞建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華大學;嘉興富瑞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山西華瑞納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D01G9/14 | 分類號: | D01G9/14;D01G9/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陳天寶 |
| 地址: | 200051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分散 纖維 逐級 機件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分散超細纖維束的逐級開松機件,包括逐級開松裝置及纖維喂入裝置;逐級開松裝置呈倒塔形,分為多層,每層皆為獨立的倒塔形開松輥,相鄰層間轉向相反;倒塔形開松輥內部分布有梳針及孔眼,外部底端為呈齒輪狀的嚙合區,能與外部齒輪嚙合轉動;逐級開松裝置上方為纖維喂入裝置,包括托持板、限位通道及輸送簾,限位通道固定于托持板上,纖維團從輸送簾依次通過托持板、纖維通道到達開松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通過多次小損傷的逐級開松,降低了纖維損傷情況,使超細纖維精細分散,同時擁有良好的除雜功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非織造紡織機械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分散超細纖維束的逐級開松機件。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纖維已逐步從天然纖維、普通化纖等向超細纖維發展。超細纖維由于其細度更細、比表面積更大、表面吸附力更強的優點,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但同樣由于上述特點,使其在開松過程中難以分散均勻,抱節成團現象嚴重,如何實現超細纖維的高效均勻開松是一大難題。
當前開松機根據喂入方式的不同分為自由開松與握持開松,自由開松對纖維損傷小,但松解效果較差,而握持開松松解效果較自由開松強,但對纖維損傷較大。為滿足對超細纖維束既有良好的開松效果,又能較大程度保留纖維完整性的要求,通過多次小損傷自由開松的方法進行開松較為理想。
專利ZL202020008058.1公開了一種超細纖維開松機,通過兩個齒輪輥的撕扯打擊,以及用毛刷對傳送帶上纖維進行連續撕扯進一步開松,但毛刷僅能對傳送帶中的纖網表層進行撕扯,撕扯作用較弱。
專利ZL201520047348.6公開了一種纖維開松機及纖維開松機組,可以將纖維進行多次開松,在開松過程中排落的纖維可以自動收集再次利用,該發明雖然增加了開松次數,但是只是通過多臺開松機的組合增加開松次數,流程較長,過程復雜,機器占地面積大。
專利CN201811036788.6公開了一種羊絨開松甩粗機,通過多道錫林與轉移輥的配合,錫林速度從前到后依次增加,實現了羊絨的逐級開松,但開松流程較長,設備占地面積較大,除雜效果不理想。
因此,需要開發一種用于分散超細纖維束的逐級開松機件,通過多次小損傷的開松,使超細纖維精細分散,同時擁有良好的除雜功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用于分散超細纖維束的逐級開松機件,解決了現有開松機對超細纖維束開松效果較差,超細纖維束無法分散為單纖維狀態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本發明的目的是保護一種用于分散超細纖維束的逐級開松機件,包括逐級開松裝置和纖維喂入裝置,其中具體地:
逐級開松裝置為倒塔形結構,所述逐級開松裝置由多個獨立的倒塔形開松輥依次層疊而成,各層倒塔形開松輥從里到外依次設有開松區、芯層、中空層及皮層,最底層開松輥的開松區下端對接纖維輸送通道,最底層開松輥的中空層下端對接雜質輸送通道,所述芯層內側表面設有梳針和孔眼分布,以實現開松功能和除雜功能,所述皮層底端設有齒輪狀的嚙合區,所述嚙合區能與外部齒輪嚙合并在外部齒輪帶動下實現倒塔形開松輥的轉動,且使得相鄰倒塔形開松輥的轉向相反,所述皮層與芯層之間連接設有支撐柱;
纖維喂入裝置包括托持板、限位通道及輸送簾,所述托持板設于倒塔形逐級開松裝置上方,所述限位通道固定于托持板上,所述限位通道能夠限制喂入纖維偏移,輸送簾輸出的纖維到達托持板,經過限位通道到達逐級開松裝置,經逐級開松裝置的開松作用后從纖維輸送通道輸出。
進一步地,各層倒塔形開松輥的轉速配比通過外部齒輪組傳動比調節,且倒塔形開松輥的轉向始終從梳針針腳指向針頭。
進一步地,各層倒塔形開松輥的中空層相互連通,與雜質輸送通道相連,雜質分離后,經孔眼到達中空層,并順著外壁到達雜質輸送通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華大學;嘉興富瑞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山西華瑞納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東華大學;嘉興富瑞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山西華瑞納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086368.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