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脫除日用玻璃生產尾氣中氮氧化物的吸收塔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074867.6 | 申請日: | 2022-0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288824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08 |
| 發明(設計)人: | 王洪昌;謝剛;崔宇韜;彭巖波;朱金偉;于陽春;譚玉玲;馬召坤;謝朋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山東省生態環境規劃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01D53/14 | 分類號: | B01D53/14;B01D53/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真致博文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720 | 代理人: | 蘇暢 |
| 地址: | 100012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脫除 日用玻璃 生產 尾氣 氧化物 吸收塔 | ||
本發明提供一種脫除日用玻璃生產尾氣中氮氧化物的吸收塔,該吸收塔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吸收液循環槽、濃縮降溫區、一級煙氣調質區、一級吸收區、二級煙氣調質區、二級吸收區以及除霧區。利用煙氣的熱量對循環液進行有效濃縮,降低了系統能耗,同時降低了煙氣進入到吸收區時的溫度,實現最佳吸收效果;吸收塔內脫硝可選用噴淋、填料噴淋、塔板式吸收等多種吸收方式,組合更加方便;針對高低濃度煙氣,本發明利用兩級吸收調質大幅提高吸收與調質效率;本發明具有吸收液濃縮、煙氣調質、煙氣脫硝等功能,降低了系統阻力;本發明各區位置設計更加合理,節約了占地面積,且降低了系統能耗。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玻璃制備尾氣處理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脫除日用玻璃生產尾氣中氮氧化物的吸收塔。
背景技術
目前,玻璃制造行業的大氣排放標準不斷加嚴,對煙氣中氮氧化物的要求已達到100mg/m3的限制要求。在此實施標準下,日用玻璃生產行業由于生產過程中具有氮氧化物濃度波動較大,煙氣溫度較低,存在換火等排放特點,因此氮氧化物脫除技術中最為成熟的SCR處理技術也較難滿足目前的排放要求。
為解決SCR處理技術達不到排放標準的技術問題,本領域技術人員提出基于濕法的脫除技術以滿足較為嚴格的標準限制要求。基于濕法的脫除技術是指在煙氣進入吸收塔前或者在吸收塔內直接向煙氣內投加液態氧化劑,從而將NO氧化成NO2,再利用堿性吸收液脫除NOX。或者,向煙氣內補充NO2使煙氣中的NO與NO2的比值在1左右,NO和NO2化合反應后與堿性吸收液反應生成硝酸鹽,從而使得煙氣中的NOX被脫除。這種工藝一般是利用濕法吸收塔作為硫硝同脫的吸收塔,煙氣中的SO2和NOX在同一吸收段被脫除。
利用常規濕法塔進行硫硝同脫,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通常僅采用一種吸收劑脫除煙氣中的SO2和NOX,最終的副產物為脫硝后副產物的混合物,這樣會造成副產物分離困難同時附加值降低;
2.由于和脫硝運行時吸收液的pH值略有不同,運行時吸收液一般呈弱酸性,pH需控制在6~7,而脫硝反應的最佳pH在8~9,當脫硝反應在同一吸收段進行時,勢必會造成吸收液的浪費或者脫硝效率的降低;
3.日用玻璃等行業入口氮氧化物濃度高,常規吸收塔難以達到標準要求的脫硝效率。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脫除日用玻璃生產尾氣中氮氧化物的吸收塔。為了對披露的實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個基本的理解,下面給出了簡單的概括。該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評述,也不是要確定關鍵/重要組成元素或描繪這些實施例的保護范圍。其唯一目的是用簡單的形式呈現一些概念,以此作為后面的詳細說明的序言。
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提供一種脫除日用玻璃生產尾氣中氮氧化物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煙氣走向依次設置的第一階段吸收調質層以及第二階段吸收調質層;所述第一階段吸收調質層,用于利用所述第二階段吸收調質層流出的液態氧化劑對煙氣進行初步調質,并利用所述第二階段吸收調質層流出的吸收液對煙氣中的氮氧化物進行初步吸收;所述第二階段吸收調質層,用于利用液態氧化劑循環槽供給的液態氧化劑對煙氣進行二次調質,并利用吸收液循環槽供給的吸收液對煙氣中的氮氧化物進行二次吸收。
進一步的,煙氣沿吸收塔自下至上流動;所述第一階段吸收調質層包括:一級煙氣調質區以及設置在所述一級煙氣調質區上方的一級吸收區,煙氣進入吸收塔后先經過所述一級煙氣調質區進行初步調質后再進入所述一級吸收區對煙氣中的氮氧化物進行初步吸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山東省生態環境規劃研究院,未經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山東省生態環境規劃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07486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