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脫氮除磷處理裝置及水處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022077.3 | 申請日: | 2022-01-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34928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28 |
| 發明(設計)人: | 劉立;趙子文;劉暢;農燕鳳;賴后偉;王藝霖;劉麗紅;黎京士;吳澤璇 | 申請(專利權)人: |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C02F101/10;C02F101/16;C02F101/30;C02F101/38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市松花江專利商標事務所 23109 | 代理人: | 李紅媛 |
| 地址: | 510535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低碳氮 污染 處理 裝置 水處理 方法 | ||
1.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脫氮除磷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脫氮除磷處理裝置包括生態處理室(1)、強化脫氮室(2)和厭氧反應室(3),在生態處理室(1)的水面上漂浮有浮板(5),在浮板(5)的下表面設置有多個種植籃(6),種植籃(6)內種植有水生植物(7),在每個種植籃(6)的下方掛設有人工水草(8),在生態處理室(1)的底部設置有曝氧裝置(9),生態處理室(1)的一側室壁上開有進水口(4),生態處理室(1)的上部開有排水管(11),強化脫氮室(2)位于排水管(11)的下方,使生態處理室(1)中的污染水由排水管(11)流入強化脫氮室(2),在強化脫氮室(2)的水面下方設置有沸石填料層(2-1)和貝殼粉填料層(2-2);
所述的厭氧反應室(3)包括上蓋(16)、隔網(15)、懸浮生物炭填料(14)和布水器(13),在厭氧反應室(3)的頂部蓋設有上蓋(16)使厭氧反應室(3)內形成厭氧環境,沿厭氧反應室(3)的高度方向間隔設置有三層隔網(15),上層隔網與中層隔網之間填充有懸浮生物炭填料(14),下層隔網與中層隔網之間也填充有懸浮生物炭填料(14),且厭氧反應室(3)中上部懸浮生物炭填料(14)的填充率為70%-85%,下部懸浮生物炭填料(14)的填充率為30%-45%,布水器(13)設置在厭氧反應室(3)的底部,連接管(12)的一端與強化脫氮室(2)的出水口相連通,連接管(12)的另一端與布水器(13)相連,厭氧反應室(3)的上部設置有出水口(18);
其中懸浮生物炭填料的制備方法按照以下步驟實施:
一、將植物秸稈置于管式爐中,在氮氣氛圍下以800℃的溫度熱解處理2-3h,得到秸稈生物炭;
二、將秸稈生物炭浸泡在葡萄糖或者淀粉溶液中,得到復合碳源生物炭;
三、將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鈉加熱溶于水中,得到交聯劑溶液,再加入硅藻土,得到含有硅藻土的交聯劑;
四、將復合碳源生物炭加入到含有硅藻土的交聯劑中,擠壓成復合材料,再放入CaCl2飽和硼酸溶液中進行交聯反應,干燥后得到懸浮生物炭填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脫氮除磷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生植物(7)為蘆葦、菖蒲、香蒲、美人蕉中的一種或者多種混合植物。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脫氮除磷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連接管(12)上設置有水泵(17)。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脫氮除磷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回流管(19)的一端與強化脫氮室(2)的底部相連通,回流管(19)的另一端與生態處理室(1)的進水口(4)相連通。
5.應用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脫氮除磷處理裝置進行脫氮除磷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該脫氮除磷處理方法按照以下步驟實現:
一、低碳氮比污染水由進水口(4)流入生態處理室(1)中,利用曝氧裝置(9)對水體曝氣,增加污染水的溶氧量,控制生態處理室(1)中水力停留時間為8~16h,得到預處理的污水;
二、預處理的污水由排水管(11)流入強化脫氮室(2),通過沸石填料層(2-1)和貝殼粉填料層(2-2)強化脫氮處理,控制強化脫氮室(2)的水力停留時間為2~6h,得到脫氮處理后的水;
三、脫氮處理后的水經過連接管(12)流入厭氧反應室(3)內,通過布水器(13)上升流過懸浮生物炭填料區,控制厭氧反應室(3)中的水力停留時間為10~20h,從出水口(18)排出凈化后的水,完成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脫氮除磷處理。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脫氮除磷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中控制生態處理室(1)中的溶解氧濃度為4.3~5mg/L。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脫氮除磷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中控制生態處理室(1)中水力停留時間為10~12h。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脫氮除磷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三中控制厭氧反應室(3)中的水力停留時間為14~18h。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未經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022077.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