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機動車的內部裝飾部件在審
| 申請號: | 202180031729.3 | 申請日: | 2021-04-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427260A | 公開(公告)日: | 2022-12-02 |
| 發明(設計)人: | A·皮茨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眾汽車股份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Q3/50 | 分類號: | B60Q3/50;B60Q3/217;B60Q3/225;B60Q3/14;B60Q3/233;B60K35/00;B60K37/00;B60Q3/51;B60Q3/53;B60Q3/54;B60Q3/62;B60Q3/64 |
| 代理公司: | 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陳浩然;郭帆揚 |
| 地址: | 德國沃***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機動車 內部 裝飾 部件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機動車的內部裝飾部件(1),所述內部裝飾部件具有至少區段式透光的主體(10),所述透光的主體在一側上被形成可視側(S)的、至少局部能透視的裝飾覆層(11)覆蓋。至少一個不透光的構件(12)與透光的主體(10)的邊緣區域和/或背側連接。這如此進行,使得保留有透光的主體(10)的至少一個透射區域(LB),所述透射區域能夠被布置在內部裝飾部件(1)中的至少一個發光器件(15)的光束(L)透射。根據本發明提出,在內部裝飾部件(1)的橫截面中看,裝飾覆層(11)被引導直至不透光的構件(12)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專利權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用于機動車的內部裝飾部件。
背景技術
這樣的內部裝飾部件由DE202015106328U1已知。具體來說,在該文獻中提出用于車輛內部空間的構造為成型部件的裝飾部件,該裝飾部件包括帶有裝飾層的裝飾覆層。該裝飾層具有留空部,所述留空部延伸穿過裝飾層。在裝飾層的背側處存在有透光的第一印刷層,在該第一印刷層的背側處又布置有不透光的第二印刷層。透明的包覆部粘接到裝飾覆層的背側處,透明的或半透明的第一載體部件又被注射成型到包覆部處,該第一載體部件可以被光源透射。為了避免散射光,另外的不透光的載體部件被注射成型到第一載體部件處。然而,散射光可以通過布置在裝飾覆層和第一載體部件之間的包覆部漏出。
在DE102016224847A1中描述了一種用于車輛的擋位選擇開關的顯示元件,該顯示元件具有帶有用于接納光源的載體空隙的載體元件。此外,存在有透射元件,其帶有代表至少一個三維符號的符號空隙。透射元件在符號空隙的區域是透光的并且如此布置在載體元件處,使得符號空隙與帶有光源的載體空隙相對置。
發明內容
從上述現有技術出發,本發明基于如下任務:提供一種用于機動車的內部裝飾部件,該內部裝飾部件在其散射光密封性方面可以得到改進。
當前的任務通過具有專利權利要求1的特征的內部裝飾部件來解決。本發明的有利的構造方案或擴展方案可以從從屬權利要求中得出。
本發明從一種用于機動車的內部裝飾部件出發,所述內部裝飾部件具有至少區段式透光的主體。所述透光的主體在一側上被形成可視側的、至少局部能透視的裝飾覆層覆蓋。
在此,至少一個不透光的、即不透明的構件與所述透光的主體的邊緣區域和/或背側連接。這如此進行,使得保留有所述透光的主體的至少一個透射區域,所述至少一個透射區域能夠被布置在所述內部裝飾部件中的至少一個發光器件的光束透射。
在裝飾覆層方面應該提到,所述裝飾覆層包括至少一個顏料覆層,優選多個顏料覆層。每個顏料覆層優選是一個漆覆層。例如,裝飾覆層能夠以所謂的IMD凹版印刷方法(Walzentiefdruckverfahren)進行(IMD=模內裝飾)。該方法是非常成本適宜的,并且很適合大規模制造。由于該方法是已知的,這里應不詳細討論。
本發明現在提出,在所述內部裝飾部件的橫截面中看,所述裝飾覆層被引導直至所述不透光的構件處。
換言之,裝飾覆層以一端側或邊緣側引導直至不透光的構件處。在裝飾覆層的端側或邊緣側與不透光的構件之間不存在間隙。
通過上述特征,為以下創造了基本前提,即,將透光的主體如此在光技術上封裝在環繞的邊緣區域中,使得該透光的主體僅僅還可以通過剩余的透射區域透射并且由此可以避免不期望的側向逸出的散射光。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擴展方案提出,設置有光導體,所述至少一個發光器件的光能夠被耦合輸入到所述光導體中。在此,所述光導體被接納在不透光的保持件的接納空間中并且被所述透光的主體覆蓋。這如此進行,使得所述光導體完全接納在所述不透光的保持件和所述透光的主體之間。
這樣的擴展方案有利于緊湊的結構形式并有助于避免不期望的散射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眾汽車股份公司,未經大眾汽車股份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8003172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