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測試系統、測試裝置及測試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80000827.0 | 申請日: | 2021-03-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6837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22 |
| 發明(設計)人: | 苗銳;王嘉偉;楚思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11/36 | 分類號: | G06F11/36;G06F30/15;G06F30/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華夏正合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韓登營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測試 系統 裝置 方法 | ||
本申請涉及汽車測試領域,具體提供了一種測試系統,包括:中央調度裝置、測試裝置、車輛模擬裝置,其中,所述測試裝置與所述中央調度裝置建立通信;所述中央調度裝置,用于將測試業務需求發送至所述測試裝置;所述測試裝置,用于根據所述測試業務需求對所述車輛模擬裝置進行測試;所述車輛模擬裝置包括車輛控制器和第二端子排,所述車輛控制器與所述測試裝置通過連接至所述第二端子排建立通信,所述車輛控制器用于響應所述測試裝置的所述測試。本申請還提供一種車輛模擬裝置和測試裝置、測試方法。本申請的技術方案可以適用于大規模的測試,并有較高的測試效率。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汽車測試技術,特別涉及一種測試系統、車輛模擬裝置、測試裝置及測試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技術的飛速發展,對車載電子控制單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的要求越來越高,其軟硬件構成日趨復雜,ECU間的功能邏輯量越來越龐大,這就要求ECU在運用到車輛前,能夠有一個測試系統,來驗證單體ECU功能和多ECU間的功能邏輯交互。
目前測試系統包括LabCar測試系統,LabCar測試系統可以理解為包括若干個ECU的硬件在環系統,且具有模擬的車輛傳感器和執行機構(或稱為執行器),通過與各個ECU進行信息交互,來檢測整車電子電氣系統在正常工作環境中的反應,LabCar測試系統還可以人為進行故障注入,來檢測整車電子電氣系統在非正常工作環境下的反應。
由于測試業務量的急劇增加,對測試系統能夠承載的測試特性也提出了很高要求,而現有技術的LabCar測試系統中,ECU集成度較低,且均依賴ECU自身邏輯功能,大多測試系統是針對某個單一特性業務如網絡測試、電源管理、單體ECU故障注入等,來實現測試任務需求。如圖5所示,ECU總線信號、ECU硬線信號、傳感器信號、執行器信號由測試裝置采集,測試裝置開啟狀態監控,執行與待測特性業務相應的功能邏輯,例如報文仿真和/或對信號模擬,將信號下發至LabCar車輛模擬裝置的ECU,ECU通過自身邏輯來控制執行器或傳感器執行動作并輸出結果狀態,由系統接收并處理結果狀態,并且可以進一步得出測試報告。
通過LabCar測試系統,可實現對被測ECU的接口模擬、信號監控等功能,但該測試系統架構相對簡單,集成的ECU數量也有限,利用了ECU自身的邏輯功能,簡化了整體的測試裝置復雜度,其主要用來做車控ECU檢測和模型的仿真,能夠很好的對相關特性做足夠深度的測試,從而滿足單個項目對少數特性的驗證和測試要求。但是,在面對集成驗證測試階段時,這種低集成度的LabCar測試系統就顯得相對孤立和單薄,可覆蓋的測試業務較少,無法滿足集成驗證階段大規模測試驗證的需求。
例如,該LabCar測試系統在ECU接口變更或在不同項目間進行切換時,對測試裝置軟硬件的改動較大,系統靈活度很低,無法進行快速適配,重復工作量較大,導致開發周期較長,浪費測試資源。并且,依賴ECU自身邏輯功能實現數據交互,容易產生由單體ECU故障引起的整車車輛模擬裝置功能失效。
另一方面,多個LabCar測試系統并行時,各個單一車輛測試系統相對孤立測試系統之間無法進行數據和邏輯功能的交互,缺乏總體上的統一調度,嚴重限制了業務端到端測試的覆蓋程度,導致測試驗證執行效率低下和人力、物力資源浪費。
因此,申請人認為,現有的LabCar測試系統,無法滿足大規模測試業務量需求。
發明內容
鑒于現有技術的以上問題,本申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測試系統、車輛模擬裝置、測試裝置及測試方法,可以提高測試環境的集成度和適配度,以滿足大規模測試業務量的需求。
本申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測試系統,包括:中央調度裝置、測試裝置、車輛模擬裝置,其中,所述測試裝置與所述中央調度裝置建立通信;
所述中央調度裝置,用于將測試業務需求發送至所述測試裝置;
所述測試裝置,用于根據所述測試業務需求對所述車輛模擬裝置進行測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8000082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