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用于不透光煙度計的移動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120006200.3 | 申請日: | 2021-0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214201157U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14 |
| 發明(設計)人: | 張玉泉;呂昭文;陳翔;賈沛;高德成;楊繼磊 | 申請(專利權)人: | 甘肅深藍機動車污染防治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N21/01 | 分類號: | G01N21/01;G01N21/59 |
| 代理公司: | 蘭州錦科標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62203 | 代理人: | 沈昌武 |
| 地址: | 730000 甘肅省蘭***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不透光 煙度計 移動 裝置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不透光煙度計的移動裝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為中空結構,且底座的下方設置有滾輪,并且滾輪與安裝塊軸承連接,所述安裝塊與底座固定連接,且安裝塊中間設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中滑動連接有限位柱,且限位柱上端與絲桿固定連接,所述絲桿與套筒螺紋連接,且套筒上端與底座軸承連接,所述套筒中間固定安裝有從動皮帶輪,且從動皮帶輪與主動皮帶輪之間通過皮帶連接,所述主動皮帶輪安裝在轉軸上。該用于不透光煙度計的移動裝置能便于將不透光煙度計放置在其上,便于煙度計進行移動,從而使得該用于不透光煙度計的移動裝置能便于工作人員移動煙度計,且能便于移動后將該裝置進行固定,便于煙度計進行檢測工作。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移動裝置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用于不透光煙度計的移動裝置。
背景技術
一束光穿過密度和溫度一致的氣體時,由于被吸收和散射,光的強度衰減,不透光煙度計就是以光衰減的物理原理為工作原理制造出的用來檢測煙度的儀器。
但是現有的不透光煙度計在使用時一般用手持進行移動,當需要檢測多個待檢測汽車時,工作人員移動煙度計進行檢測不方便,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還降低了工作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不透光煙度計的移動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現有的不透光煙度計不便于移動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不透光煙度計的移動裝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為中空結構,且底座的下方設置有滾輪,并且滾輪與安裝塊軸承連接,所述安裝塊與底座固定連接,且安裝塊中間設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中滑動連接有限位柱,且限位柱上端與絲桿固定連接,所述絲桿與套筒螺紋連接,且套筒上端與底座軸承連接,所述套筒中間固定安裝有從動皮帶輪,且從動皮帶輪與主動皮帶輪之間通過皮帶連接,所述主動皮帶輪安裝在轉軸上,且轉軸底端與蝸桿固定連接連接,所述轉軸上端穿過底座,且轉軸上端安裝有手輪,所述蝸桿的底端與底座的內壁軸承連接,且蝸桿的左側嚙合有蝸輪,并且蝸輪與底座的內壁軸承連接,所述蝸輪左側嚙合有齒條,且齒條的下端固定連接有支撐塊,所述齒條設置于滑槽中,且滑槽設置于底座的左端,所述底座的上方設置有放置槽,且放置槽周圍安裝有擋板。
優選的,所述支撐塊設置有4個,且其的均勻的分布在底座的下方。
優選的,所述滑槽的結構形狀為“凸”字形,且滑槽的形狀與齒條的截面形狀相吻合。
優選的,所述主動皮帶輪與從動皮帶輪的輪徑相同,且主動皮帶輪與從動皮帶輪設置于同一水平面。
優選的,所述限位柱與滾輪的輪軸垂直,且限位柱與滾輪處于同一垂直面。
優選的,所述限位孔的結構形狀為正方形,且其形狀與限位柱的橫截面形狀相吻合。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用于不透光煙度計的移動裝置能便于將不透光煙度計放置在其上,便于煙度計進行移動,從而使得該用于不透光煙度計的移動裝置能便于工作人員移動煙度計,且能便于移動后將該裝置進行固定,便于煙度計進行檢測工作:
1、該用于不透光煙度計的移動裝置下方安裝有萬向轉動的滾輪,將不透光煙度計放置在該用于不透光煙度計的移動裝置的放置槽中,然后推動該用于不透光煙度計的移動裝置即可將不透光煙度計進行方便的移動;
2、通過轉動手輪使得齒條下降,將支撐塊與地面接觸,使得該用于不透光煙度計的移動裝置在移動過后進行工作時保持放置在其上的煙度計保持穩定,且在下降支撐塊的同時,將滾輪進行卡死,使得該用于不透光煙度計的移動裝置不會滑動。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圖1中A點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絲桿和安裝塊連接俯剖視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甘肅深藍機動車污染防治研究院,未經甘肅深藍機動車污染防治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2000620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