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低氣味低散發ABS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1597515.0 | 申請日: | 2021-1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316501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12 |
| 發明(設計)人: | 丁步鵬;尹秀萍;紀效均;周炳;張鍇;蔡瑩;蔡青;周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普利特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普利特新材料有限公司;重慶普利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普利特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55/02 | 分類號: | C08L55/02;C08L35/06;C08K5/524;C08K5/3475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胡永宏 |
| 地址: | 201703 上海市青浦***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氣味 散發 abs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低氣味散發ABS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按以下重量份計的原料配制而成: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85?100重量份;耐熱劑0?15份,抗氧劑0.1?0.8份,光穩定劑0.1?0.8份,潤滑劑0.1?0.8份,液體助劑0.1?2份;本發明在液體注入和螺桿組合方面重新進行了設計,采用本發明技術方案所得到的ABS,極大改善了ABS的氣味和VOC,使得產品滿足主流主機廠對氣味和VOC的要求。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低氣味低散發ABS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屬于改性新材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材料,抗沖擊性、耐熱性、耐化學藥品性及電氣性能優良,還具有易加工、制品尺寸穩定、表面光澤性好等特點。因此ABS材料在汽車領域一直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廣泛用于汽車內外飾,例如門板,儀表盤,空調出風口等。
隨著汽車工業的日益發展和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消費者對汽車室內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車內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越來越多地引起的人們的關注。VOC的主要成分有苯系物,烷烴,醛酮,硫醇類物質,一定溫度下揮發出來,產生不愉快的刺激性氣味,引起駕駛員或者乘客頭暈,過敏等反應。而汽車內飾是車內空氣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如何制備低氣味低散發的ABS材料一直是改性行業的焦點和難點。為了克服這些問題,一般有以下方式:
1、采用低氣味低散發的原材料,行業內一般認為本體法ABS比乳液法ABS雜質少,更純凈,氣味和VOC也更低,所以采用本體法ABS制備的內飾零件其氣味和VOC也相應較低,但是本體法ABS的膠含量固定,改性空間和靈活性沒有乳液法大,因此應用受限。
2、為了克服上述缺點,可以采用氣味吸附助劑,市面上一般使用分子篩(CN100506907C)和多孔吸附劑(CN105670205A),以及硅藻土(CN103232700A),但是吸附劑都有一定的飽和值,如果想要更好的吸附效果,吸附劑的添加量需要增大,這樣又容易對材料物性造成負面影響。此外,任何吸附都是一個雙向擴散的過程,材料注塑或者擠出成型時,需要熔融加工,此時被吸附的小分子會再次釋放出來,造成零件或者總成件的VOC和氣味超標。盡管氣味吸附劑對塑料粒子的散發有一定幫助,但是由于小分子揮發物始終存在于零件中并緩慢釋放,對終端客戶的使用其實仍然有很大的隱患。
3、為了克服吸附劑帶來的缺點,可以采用添加水母粒的方法(CN103709704A)和液體注入的方法(CN106751680A)。雖然從原理上可以在不引入其他組分的前提下降低ABS的氣味和VOC含量,但是需要配合相應的工藝。從主喂料口或者側喂料口加入容易造成原材料架橋,不利于連續化大生產。此外,側喂口或者主喂口加入時,小分子揮脫效率不高,對氣味的改善并不明顯。
4、市面上也有對擠出造粒完畢的產品進一步烘料,此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材料氣味和VOC含量,但是卻延長了生產周期,并且增加了能耗。另外對最終零件的氣味改善并不明顯。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方法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低氣味低散發ABS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低氣味低散發ABS材料,按以下重量份計的原料制備而成: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85-100重量份;耐熱劑0-15份,抗氧劑0.1-0.8份,光吸收劑0.1-0.8份,潤滑劑0.1-0.8份,液體助劑0.1-2份;所述的液體助劑為純水和醇類的混合物,優選純水占80%。
所述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共聚物為連續本體法合成的樹脂和乳液聚合法樹脂,優先選擇熔指在5-30g/10min的本體ABS。
所述的耐熱劑為N-苯基馬來酰胺,馬來酸酐和苯乙烯的共聚物,優先選擇N-苯基馬來酰亞胺的含量在45%左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普利特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普利特新材料有限公司;重慶普利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普利特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普利特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普利特新材料有限公司;重慶普利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普利特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159751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