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18-α甘草次酸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1495414.2 | 申請日: | 2021-1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230629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3-31 |
| 發明(設計)人: | 吳力克;王靜;張維;莊金麗;李鳳娟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鳳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7J63/00 | 分類號: | C07J63/00;C12P33/06;C12R1/125;C12R1/845 |
| 代理公司: | 重慶青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0283 | 代理人: | 程紅霞 |
| 地址: | 271001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18 甘草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18?α甘草次酸的制備方法,以甘草飲片為原料,先利用復合酶酶解處理,然后煎煮,濃縮,得到富含甘草酸的甘草濃縮液,再在高產葡萄糖醛酸酶酶系的枯草芽孢桿菌納豆亞種菌株的培養產物的催化作用下,使得甘草濃縮液中的甘草酸不斷轉化為18?β甘草次酸,得到反應液;將高產甘草次酸異構酶酶系的米根霉菌株的培養產物與過氧化氫酶復合制成米根霉菌絲體?過氧化氫酶共固定化細胞催化劑,在其催化作用下,上述反應液反應生成18?α甘草次酸粗品,純化,即得。本申請在保留了甘草次酸護肝療效的前提下,去除了18?β甘草次酸長期應用的副作用,使之更安全有效地用于各類肝病的臨床治療目的,大大提高了臨床用藥的安全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物工程技術領域,涉及一種18-α甘草次酸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甘草是一種食藥兩用植物,目前作為調味劑、增稠劑、輔助劑、添加劑、防腐劑、抗氧化劑等,被廣泛用于食品、飼料、化妝品和日用化工品等產業,但其最重要的用途是在醫藥領域。
中醫藥有“十方九草”之說,即大部分中藥復方的配伍都離不開甘草,被譽為中藥的“國佬”;甘草的主要化學成分甘草酸及其活性成分甘草次酸,更是被大量用于中成藥和現代中藥中。特別指出的是,近年來與肝病治療相關的中藥復方和提取物中,甘草制劑及其提取物、純化物的制成品,作為廣譜護肝的主流藥物之一,已被廣泛用于各類肝病(病毒性肝炎、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中毒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等)的臨床治療,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遺憾的是,目前甘草各類制劑中的主要護肝有效物質-甘草酸(五環三萜類苷)的活性藥學成分——18-β甘草次酸(苷元),雖然具有顯著和穩定的護肝療效,但如果長期應用,則會引起高血壓、低血鉀、鈉水潴留等副作用(統稱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生物活性),甚至可導致心衰等嚴重狀況,危及生命,從而限制了其在慢性肝病的臨床應用。進一步藥學研究發現,此類副作用主要源于甘草制劑中的護肝藥學活性成分——18-β甘草次酸(圖2),而甘草次酸的α-非對映異構體——即18-α甘草次酸(圖1),則無此類ACTH樣生物活性,故其能在完整保留甘草次酸護肝效果的同時,幾乎不出現18-β甘草次酸的副作用,安全性大大提高。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18-α甘草次酸的制備方法,從而大大提高了臨床用藥的安全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18-α甘草次酸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1)先以甘草飲片為原料,利用復合酶酶解處理,煎煮,濃縮,得到富含甘草酸的甘草濃縮液,再在高產葡萄糖醛酸酶酶系的枯草芽孢桿菌納豆亞種菌株的培養產物的催化作用下,使得甘草濃縮液中的甘草酸不斷轉化為18-β甘草次酸,收集轉化反應后的反應液;
(2)然后將高產甘草次酸異構酶酶系的米根霉菌株的培養產物與過氧化氫酶復合制成米根霉菌絲體-過氧化氫酶共固定化細胞催化劑,在此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下,步驟(1)所得的反應液不斷反應生成18-α甘草次酸粗品,純化,即得18-α甘草次酸純品。
優選的,步驟(1)中,以重量份計,復合酶包含:纖維素酶2份,木質素酶2份,果膠酶1份。
優選的,步驟(1)中,以重量份計,甘草濃縮液的制備方法如下:先將0.025份復合酶溶于8份去離子水中,得到復合酶液;然后將1份甘草飲片粉碎成200目的甘草超細粉,再將此甘草超細粉加入復合酶液中,攪拌混勻,室溫酶解4小時,接著再加入16份去離子水,加熱至沸騰,保溫煎煮2小時,過濾除渣,取濾液,濃縮成1/3濾液體積的甘草濃縮液。
優選的,步驟(1)中,反應液的制備方法如下:
(A)將高產葡萄糖醛酸酶酶系的枯草芽孢桿菌納豆亞種菌株培養制成菌體細胞懸液,接著將菌體細胞懸液與海藻酸鈉溶液混合制成混合液,然后將混合液滴入氯化鈣溶液中,靜置,過濾,洗凈,利用戊二醛交聯,得到珠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鳳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山東鳳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149541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