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建筑能耗調節方法及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111453251.1 | 申請日: | 2021-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138035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04 |
| 發明(設計)人: | 曾爽;丁屹峰;李香龍;梁安琪;馬麟;段大鵬;趙宇彤;趙樂;牛煥娜;王釗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5D23/30 | 分類號: | G05D23/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張文華 |
| 地址: | 100031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建筑 能耗 調節 方法 裝置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建筑能耗調節方法及裝置。其中,該方法包括:確定建筑的建筑本體能耗的第一可調節范圍;確定建筑中熱儲能設備的儲能量的第二可調節范圍;確定建筑中溫控負荷的制熱量的第三可調節范圍;確定當前電網負荷的用電狀態,用電狀態包括:用電高峰狀態和用電低谷狀態;基于用電狀態,在第一可調節范圍內調節建筑本體能耗,在第二可調節范圍內調節熱儲能設備的儲能量,在第三可調節范圍內調節溫控負荷的制熱量。本申請解決了相關技術中對建筑能耗的調節缺乏靈活性,難以滿足電網負荷供需平衡的技術問題。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電網負荷調節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建筑能耗調節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總能耗在飛快增加,以建筑物為代表的終端能耗為例,由于建筑物數量的增加以及用戶對于舒適度要求的提高,建筑能耗每年在以極快的速度增長,因此綠色建筑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針對部分嚴寒地區,在大規模實施清潔電采暖工程后,冬季建筑用電負荷大幅提升,對電網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因此,如何靈活調節建筑能耗以滿足電網負荷供需平衡,保證電網經濟運行水平,是當前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針對上述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建筑能耗調節方法及裝置,以至少解決相關技術中對建筑能耗的調節缺乏靈活性,難以滿足電網負荷供需平衡的技術問題。
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建筑能耗調節方法,包括:確定建筑的建筑本體能耗的第一可調節范圍;確定所述建筑中熱儲能設備的儲能量的第二可調節范圍;確定所述建筑中溫控負荷的制熱量的第三可調節范圍;確定當前電網負荷的用電狀態,所述用電狀態包括:用電高峰狀態和用電低谷狀態;基于所述用電狀態,在所述第一可調節范圍內調節所述建筑本體能耗,在所述第二可調節范圍內調節所述熱儲能設備的儲能量,在所述第三可調節范圍內調節所述溫控負荷的制熱量。
可選地,確定所述建筑的建筑本體能耗,其中,所述建筑本體能耗至少包括:所述建筑的墻體損失熱量,太陽輻射對所述建筑的補充熱量及所述建筑的室內熱源散熱量;基于所述墻體損失熱量、所述補充熱量及所述室內熱源散熱量確定所述建筑本體能耗的第一可調節范圍。
可選地,確定所述熱儲能設備的儲能上限、儲能下限及當前存儲能量;基于所述儲能上限及所述當前存儲能量確定所述熱儲能設備的儲能量的可增加能量;基于所述儲能下限及所述當前存儲能量確定所述熱儲能設備的儲能量的可減少能量,得到所述熱儲能設備的儲能量的第二可調節范圍。
可選地,基于預設的舒適環境標準確定所述建筑對應的多個溫度區間,所述多個溫度區間至少包括:低溫不舒適區、二級舒適區、一級舒適區及高溫不舒適區,其中,所述低溫不舒適區中的溫度<所述二級舒適區中的溫度<所述一級舒適區中的溫度<所述高溫不舒適區中的溫度。
可選地,確定所述建筑的當前室內溫度;確定期望將所述建筑的室內溫度調節到的目標溫度區間;基于所述當前室內溫度及所述目標溫度區間的溫度閾值確定所述溫控負荷的制熱量的第三可調節范圍。
可選地,在所述當前室內溫度位于所述目標溫度區間時,基于所述目標溫度區間中的溫度最大值和所述當前室內溫度確定所述溫控負荷的可增加制熱量,基于所述當前室內溫度和所述目標溫度區間中的溫度最小值確定所述溫控負荷的可減少制熱量;在所述當前室內溫度低于所述目標溫度區間中的溫度時,至少基于所述目標溫度區間中的溫度最大值和所述當前室內溫度確定所述溫控負荷的可增加制熱量;在所述當前室內溫度高于所述目標溫度區間中的溫度時,至少基于所述當前室內溫度和所述目標溫度區間中的溫度最小值確定所述溫控負荷的可減少制熱量。
可選地,在所述用電狀態為用電高峰狀態時,在所述第一可調節范圍內減少所述建筑本體能耗,在所述第二可調節范圍內釋放所述熱儲能設備的儲能量,在所述第三可調節范圍內減少所述溫控負荷的制熱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大學,未經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145325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