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超材料電磁吸收體在審
| 申請號: | 202111340383.3 | 申請日: | 2021-11-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583470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03 |
| 發明(設計)人: | 韓勝炫;林成俊 | 申請(專利權)人: | 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起亞株式會社;中央大學校產學協力團 |
| 主分類號: | H01Q17/00 | 分類號: | H01Q17/00;H05K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偉;王錦陽 |
| 地址: | 韓國***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材料 電磁 吸收體 | ||
本發明涉及一種超材料電磁吸收體,其包括:具有電磁波入射的第一表面以及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的基材。基材由超材料制成。超材料電磁吸收體還包括分別形成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的第一感應導電圖案和第二感應導電圖案。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磁吸收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使用超材料制造的電磁吸收體。
背景技術
一般而言,電磁吸收體是這樣的裝置,其吸收入射在其表面的電磁波以作為熱量消耗,從而減少反射或透射的電磁波。因此使用電磁吸收體來阻擋電磁波。具體地,用于對電動車輛的電池進行無線充電的無線充電系統以電磁感應模式或磁共振模式傳輸電力,由此產生較強的電磁波。因此,主要使用電磁吸收體來防止電磁波對周圍的人體或電氣和電子部件產生不利影響。
應用于電動車輛的電池無線充電系統的常規電磁吸收體或電磁屏蔽劑是使用鋁或者鐵氧體和鋁制得的。僅使用鋁制得的電磁屏蔽劑利用渦流來屏蔽電磁波。雖然可以屏蔽電磁波,但由于渦流的影響,磁場強度會降低。為解決鋁屏蔽劑的問題,開發了同時使用鐵氧體和鋁的電磁吸收體,其能夠在保持電磁屏蔽性能的同時保持磁場強度。然而,鐵氧體重且昂貴。
在該部分公開的事宜僅僅用于增強對本發明的總體背景的理解,而不應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這些事宜構成已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內容,需要能夠減少重量和成本并同時具有與常規電磁屏蔽劑相同性能的電磁吸收或屏蔽技術。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超材料電磁吸收體,其能夠被制成使得與常規的由鐵氧體和鋁制成的電磁吸收體或電磁屏蔽劑相比具有減輕的重量和降低的成本。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確保電磁屏蔽性能等于或高于常規電磁吸收體或電磁屏蔽劑的超材料電磁吸收體。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可以通過所公開的超材料電磁吸收體來實現,該超材料電磁吸收體包括:基材以及第一感應導電圖案和第二感應導電圖案;所述基材具有電磁波入射的第一表面以及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所述基材由超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感應導電圖案和第二感應導電圖案分別形成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
超材料電磁吸收體可以進一步包括:導電板,其布置為在遠離第二表面的方向上與基材間隔開。導電板可以接地。
超材料可以是玻璃增強環氧樹脂層壓材料或FR4、聚酯、環氧樹脂、硅樹脂、特氟龍中的一種,或者其中的兩種或更多種的組合。
第一感應導電圖案和第二感應導電圖案可以彼此電連接以形成諧振電路。
形成在第一表面上的感應導電圖案和形成在第二表面上的感應導電圖案的相對端可以通過穿過基材形成的導電通孔而彼此電連接。
超材料電磁吸收體可以進一步包括串聯連接至感應導電圖案的電容器。
第一感應導電圖案和第二感應導電圖案可以以對稱的方式形成。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超材料電磁吸收體,其包括:基材、第一感應導電圖案、第二感應導電圖案、電容器以及導電板;所述基材具有電磁波入射的第一表面以及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所述基材由超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感應導電圖案和第二感應導電圖案分別形成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所述電容器串聯連接至感應導電圖案;所述導電板布置為在遠離第二表面的方向上與基材間隔開。導電板接地。形成在第一表面上的感應導電圖案和形成在第二表面上的感應導電圖案的相對端通過穿過基材形成的導電通孔而彼此電連接。通過第一感應導電圖案、第二感應導電圖案、導電通孔的電感、電容器以及第一感應導電圖案和第二感應導電圖案之間的電容形成諧振電路。
附圖說明
通過以下結合附圖進行的詳細描述應當更為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其它優點,其中:
圖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實施方案的超材料電磁吸收體的立體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起亞株式會社;中央大學校產學協力團,未經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起亞株式會社;中央大學校產學協力團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134038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