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雙爐澆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1226344.0 | 申請日: | 2021-10-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147181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08 |
| 發明(設計)人: | 羅賢龍;季知燕;樂勇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林家昌隆閥門鑄造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2C9/08 | 分類號: | B22C9/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眾澤信達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701 | 代理人: | 周振 |
| 地址: | 323908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澆鑄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雙爐澆鑄方法,所述雙爐澆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S1:將鋼分別放在低溫熔爐和高溫熔爐中進行熔化處理;S2:首次澆鑄,將澆鑄口選在對應產品熱節較小的地方;S3:二次澆鑄,換到另一個對應產品熱節較大的澆鑄口進行澆鑄。該雙爐澆鑄方法,通過兩次澆鑄能夠防止冒口內的鋼水補縮性能變差,提高產品得料率低,第一次澆鑄選擇產品熱節較小處的澆杯口,鋼水在進入產品時,會對澆杯下部的產品區域形成沖刷,會適當加大此處的熱節當量,但因為選在熱節較小的地方,本身熱節較小,影響不明顯,二次澆鑄采用較高的鋼水溫度,因為此部份鋼水澆在冒口內,增加了冒口部位的熱節當量,增強冒口內的鋼水的補縮作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澆鑄技術領域,具體為雙爐澆鑄方法。
背景技術
澆鑄(鑄造)方法是將金、銀熔化成液態狀,采用范模澆鑄而制成器物的方法,而硅溶膠工藝和水玻璃工藝精密鑄造澆鑄,一般澆鑄采用的是同爐鋼水在同一澆杯內澆入,對于大件的鑄件在冷卻幾分鐘后對冒口進行一次補充澆注。不足之處是因為澆包內的鋼水的澆鑄過程中會降溫,所以澆鑄的時候產品內的澆入的鋼水溫度要比冒口內澆入的鋼水溫度更高,導至冒口內的鋼水補縮性能變差,為提高補縮性能,需要對冒口進行加大,導致產品得料率低,生產效率低下,生產成本高,競爭力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雙爐澆鑄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提出的現在的雙爐澆鑄方法在使用時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雙爐澆鑄方法,所述雙爐澆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鋼分別放在低溫熔爐和高溫熔爐中進行熔化處理;
S2:首次澆鑄,將澆鑄口選在對應產品熱節較小的地方;
S3:二次澆鑄,換到另一個對應產品熱節較大的澆鑄口進行澆鑄。
優選的,所述步驟S1中,其中低溫熔爐溫度為1560-1590℃,高溫熔爐溫度為1620-1650℃。
優選的,所述步驟S2中,用1560-1590℃鋼水溫度,將產品澆鑄成型。
優選的,所述步驟S2中,首次澆鑄鋼水量在產品澆滿后冒口約澆入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防止產品冷卻后液面下降在產品澆冒口附近形成冷隔層,另外首次澆鑄選擇產品熱節較小處的冒口。
優選的,所述步驟S3中二次澆鑄采用較高的鋼水溫度,二次澆鑄口選在產品熱節較大的地方。
優選的,所述步驟S3中,采用1620-1650℃的鋼水溫度將上部澆注補縮系統澆鑄充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雙爐澆鑄方法:
通過兩次澆鑄能夠防止冒口內的鋼水補縮性能變差,提高產品得料率低,第一次澆鑄選擇產品熱節較小處的澆杯口,鋼水在進入產品時,會對澆杯下部的產品區域形成沖刷,會適當加大此處的熱節當量,但因為選在熱節較小的地方,本身熱節較小,影響不明顯,二次澆鑄采用較高的鋼水溫度,因為此部份鋼水澆在冒口內,增加了冒口部位的熱節當量,增強冒口內的鋼水的補縮作用,二次澆鑄口選在產品熱節較大的地方,因澆入口的鋼水溫度因沖刷原因變得最高,可加大此處的熱節當量,此冒口有更好的補縮效果,減少產品內部縮孔的問題,提高產品得料率,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高,提高競爭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步驟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雙爐澆鑄方法,所述雙爐澆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林家昌隆閥門鑄造有限公司,未經浙江林家昌隆閥門鑄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122634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聚酰亞胺纖維抑制細菌的方法及用途
- 下一篇:一種巖溶山區隧道災損評價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