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的感知信息集成接入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111206893.1 | 申請日: | 2021-10-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64294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12 |
| 發明(設計)人: | 王列偉;王遠遠;黃茂飛;周進;趙平;柳文婷;張名棋;姚莉;紀淮永;石崢映;吳國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派光智慧感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Q10/06 | 分類號: | G06Q10/06;G06Q10/00;G06Q50/26;G06Q50/06;G06F16/215;G06F16/22;G06F16/2458;G06F16/25;G06N3/08;G06N5/02;G06N5/04;H04L29/08;G16Y10/35;G16Y2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盟科創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9 | 代理人: | 張靖堯 |
| 地址: | 210000 江蘇省南京***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城市 重要 基礎設施 感知 信息 集成 接入 系統 | ||
本發明提出一種基于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的感知信息集成接入系統,包括:支撐層:包括基礎庫與知識庫;核心業務層:包括診斷中心、應急調度中心、安全中心、數據中心、監控中心、作業中心、用戶中心和運維中心;數據應用層:包括統計分析中心和數據共享中心。該系統基于物聯網技術,獲取多種實時監測信息,并基于MQTT技術,對接已有監測系統數據,通過大數據與深度學習的多維感知數據關聯分析算法,建立并維護全息數字映射模型,實現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災害及突發事件的智能評估、仿真模擬、實時預警、快速響應。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監測系統信息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的感知信息集成接入系統。
背景技術
縱觀城市建設現狀,向地下要空間、要土地、要資源,已成為現代化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現階段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開啟高速、縱深發展的時代。目前地下設施,包括地下軌道交通、地下綜合體、地下綜合管廊的開發數量快速增長,并且開發利用呈現多樣化、深度化和復雜化等特點,保障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安全高效運行的壓力巨大。如何利用物聯網等先進手段來實現城市地下基礎設施的綜合監測,以保證城市地下基礎設施長壽命、高穩定,并安全、高效運行至關重要。綜合監測相關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問題多集中在多源信息接入及融合、地下異構網絡搭建、安全狀態分析及預警、應急指揮、綜合監測平臺以及平臺設計、施工、運維一體化解決方案等六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問題:
(1)各類城市地下基礎設施監測系統林立,各自規劃,連貫性不強,系統之間無法進行數據互通,數據扭轉流程阻塞,無法進行信息共享,“數據孤島”現象日益嚴重。
(2)城市地下基礎設施狀態監測主要采用有線方式,人力投入大,監測成本高,亟需構建面向地下復雜環境的無線異構融合網絡體系。目前已有的無線異構融合策略存在網絡協議轉換復雜、網絡傳輸效率低、網絡協同效率不佳、網絡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缺乏為海量監測終端提供泛在接入物聯網的能力,也無法為各類監測應用提供連續可靠的網絡服務質量保證。
(3)火災、設備故障、土建結構失效等既有監測數據類型和維度單一,形成信息孤島,數據的時間域、空間域、對象域、事件域割離,缺乏多維時空大數據處理模型。各類設施的安全狀態分析、災害預警及趨勢預測技術薄弱,尚未實現大規模時空及災害事件數據的高效聚類處理與智能決策。
(4)城市地下基礎設施面臨應急環境復雜、出口少、空間有限、疏散路徑少、信息化管理相對薄弱等一系列應急難題,同時多災害應急響應涉及多部門協同指揮和多類型應急資源調運,基本依靠人為指揮決策,難度大,尚未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響應的轉變,存在應急智能綜合決策指揮的短板。
(5)既有監測系統平臺與全息感知群建設的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感知采集不全面、狀態捕獲不精細、組網方式不統一、感知系統不關聯、感知數據不共享等問題。同時缺乏對地下基礎設施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趨勢推演、狀態評價分析的一體化綜合管理平臺。
(6)我國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安全風險防控方面面臨著諸多問題,如針對各類故障及災害的聯合監測能力薄弱,監測系統零散,缺乏統一管理;設計、施工、運維一體化解決方案停留在科研階段,尚未形成實際應用示范;目前未能真正實現從設計、施工、運維一體化角度制定一套完善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并走向產業化。因此,構建全息感知與智能診斷平臺設計、安裝、運維一體化解決方案,是應對國內綜合監測行業現狀的當務之急,也是實現城市地下基礎設施運行綜合監測、保障地下基礎設施運行安全的關鍵。
綜上所述,目前地下基礎設施災害機理分析,災害風險預測、多災害耦合作用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尚不完善,尤其風險決策缺少量化方法支持,關鍵節點脆弱性分析欠缺;在地下基礎設施狀態在線監測技術方面,多為實驗性研究,科學性、系統性不足,難以實現長時期、遠距離、多維度、多參量的綜合監測。在地下基礎設施移動巡檢方面,多采用定期人工檢查方式,巡檢范圍不全面、效率低、易誤判。而現有的搭載傳感器的機器動態巡檢裝備,因多源數據時間不同步,導致檢測誤差較大。綜上所述,在智能診斷決策方面,缺少有效數據支撐的災害分級預警系統。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派光智慧感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南京派光智慧感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120689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G06Q 專門適用于行政、商業、金融、管理、監督或預測目的的數據處理系統或方法;其他類目不包含的專門適用于行政、商業、金融、管理、監督或預測目的的處理系統或方法
G06Q10-00 行政;管理
G06Q10-02 .預定,例如用于門票、服務或事件的
G06Q10-04 .預測或優化,例如線性規劃、“旅行商問題”或“下料問題”
G06Q10-06 .資源、工作流、人員或項目管理,例如組織、規劃、調度或分配時間、人員或機器資源;企業規劃;組織模型
G06Q10-08 .物流,例如倉儲、裝貨、配送或運輸;存貨或庫存管理,例如訂貨、采購或平衡訂單
G06Q10-10 .辦公自動化,例如電子郵件或群件的計算機輔助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