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泡排采氣廢水的電催化氧化處理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1195672.9 | 申請日: | 2021-10-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044605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2-15 |
| 發明(設計)人: | 王躍剛;茆明軍;郭敏;唐建;李偉平;王曉紅;駱翼夢;陳琦;吳振峰;許菲 | 申請(專利權)人: | 濮陽天地人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武漢領君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2248 | 代理人: | 程欣 |
| 地址: | 4570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泡排采氣 廢水 電催化 氧化 處理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泡排水廢水處理技術領域,且公開了一種泡排采氣廢水的電催化氧化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收集池,收集泡排采氣污水到收集池中,然后進行沉淀處理;S2:均質接收池,把沉淀后的污水通入均質接收池中,然后經過重力分離上部得到的游離油類回收進入污油回收罐儲存,其他的泡排水進行收集;S3:混凝沉淀,把處理后的泡排水導入混凝裝置中進行混凝處理;S4:電解氧化池。本發明采用能夠高耐鹽的微生物對泡排水進行生化處理,處理過程簡單,能耗低,且能夠較為徹底的處理泡排水中的多種物質,通過撥動桿與螺旋片的配合使用,實現對混合廢水的攪拌混合,提高了裝置的混合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泡排水廢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泡排采氣廢水的電催化氧化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氣田的持續開發和儲量動用程度的提高,氣藏出水量和出水井數不斷增多,氣井井筒積液和出水影響正常生產等問題逐步顯現。井筒積液將增加對氣層的回壓,限制井的生產能力,井筒積液量太大,可使氣井完全停噴。另外,井筒內的液柱會使井筒附近地層受到傷害,氣相滲透率降低,嚴重影響氣田最終采收率。泡排技術原理是向井內注入大量表面活性劑,當井底積水與化學藥劑接觸后,生成大量低密度的氣水泡沫,從而改善井筒內氣水流態,把井底積水舉升到地面,確保連續排出流入井筒的全部液體。
采氣泡排水由于泡排劑的加入,具有發泡的頑固性,泡排水COD、礦物油、氨氮、礦化度、鈣鎂含量較高,且由于發泡,該廢水不能實現蒸發裝置有效運行,需要進行處理,但是一般的處理方法不能很好的進行電催化氧化,而且進行混合沉淀時,效率低,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
發明內容
(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泡排采氣廢水的電催化氧化處理方法,解決了現有的處理方法不能很好的進行電催化氧化,而且進行混合沉淀時,效率低,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泡排采氣廢水的電催化氧化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收集池,收集泡排采氣污水到收集池中,然后進行沉淀處理;
S2:均質接收池,把沉淀后的污水通入均質接收池中,然后經過重力分離上部得到的游離油類回收進入污油回收罐儲存,其他的泡排水進行收集;
S3:混凝沉淀,把處理后的泡排水導入混凝裝置中進行混凝處理;
S4:電解氧化池,把處理后的污水導入電解池中,然后以鋁、鐵等金屬為陽極,在直流電的作用下,進行電絮凝處理;
S5:緩沖調節池,在混凝沉淀后加入調節劑,調節PH;
S6:生化池,把緩沖調節池調節后的廢水通入厭氧池中進行水解酸化處理,然后通入曝氣池中進行兩次曝氣處理,曝氣時間為20-40分鐘,兩次曝氣間隔為1-5分鐘;
S7:沉淀池,把生化池處理后的污水通入沉淀池中,然后加入活性炭顆粒,然后進行攪拌10-30分鐘,攪拌后靜置沉淀1-4小時;
S8:凈水池,將沉降后的廢水排放至過濾池單元進行過濾處理,除去微小絮凝物,然后加入次氯酸進行殺菌,過濾單元包括反滲透處理模塊。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S3中混凝時加入混凝劑、破乳劑和軟化劑,混凝劑是硫酸鋁、聚合氯化鋁、聚合鋁鐵中的任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S4中在電解時加入絮凝劑,絮凝劑是陽離子聚丙烯酰胺、陰離子聚丙烯酰胺、兩性聚丙烯酰胺中的任一種。
在前述方案的基礎上,所述S5中調節劑是石灰乳、燒堿或稀硫酸、鹽酸中的任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S6中厭氧池中加入甘藍梳狀菌、生孢梭菌、兼性厭氧菌、萎縮芽胞桿菌的一種或多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濮陽天地人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濮陽天地人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1195672.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