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富錳基磷酸鹽正極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111170822.0 | 申請日: | 2021-10-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929069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9-22 |
| 發明(設計)人: | 趙君梅;徐春柳;劉會洲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H01M4/58 | 分類號: | H01M4/58;H01M4/6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劉二艷 |
| 地址: | 10019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富錳基 磷酸鹽 正極 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本發明提供一種正極材料,所述正極材料為含有V和Ti的富Mn基磷酸鹽正極材料,所述正極材料的化學式為Nasubgt;3+δ+(4?n)x+2y/subgt;Tisubgt;1?δ?x?y/subgt;Msupgt;n+/supgt;subgt;x/subgt;Vsubgt;δ/subgt;Mnsubgt;1+y/subgt;(POsubgt;4/subgt;)subgt;3/subgt;;其中,所述Msupgt;n+/supgt;包括Lisupgt;+/supgt;、Ksupgt;+/supgt;、Mgsupgt;2+/supgt;、Casupgt;2+/supgt;、Srsupgt;2+/supgt;、Znsupgt;2+/supgt;、Cosupgt;2+/supgt;、Nisupgt;2+/supgt;、Cusupgt;2+/supgt;、Alsupgt;3+/supgt;、Crsupgt;3+/supgt;、Fesupgt;3+/supgt;、Ysupgt;3+/supgt;、Lasupgt;3+/supgt;、Gasupgt;3+/supgt;、Zrsupgt;4+/supgt;、Snsupgt;4+/supgt;、Nbsupgt;5+/supgt;或Wsupgt;6+/supgt;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組合;所述0≤x≤0.5;所述0δ≤0.5;所述n≥1;所述0≤y≤0.5。本發明制備的所述正極材料可獲得更高的有效比容量,抑制富錳基磷酸鹽正極的電壓滯后現象,抑制錳離子姜泰勒結構畸變和錳離子的溶解,展示出良好動力學性能和倍率性能,進一步提升材料的電化學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鈉離子電池領域,涉及一種新型的富錳基磷酸鹽正極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背景技術
在這一背景下,清潔能源(太陽能、風能和潮汐能等)以及智能電網等先進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因此對能源儲存裝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次可充鋰離子電池作為一種儲能裝置,因為較高的轉換效率和能量密度被廣泛研究。然而鋰資源的匱乏和分布不均勻等問題限制了它未來的發展。隨著大規模儲能的興起,以及考慮到鈉資源地殼豐度高且價格便宜等特點,鈉離子電池成為鋰離子電池重要的補充。鈉超離子導體的磷酸鹽正極材料,具有三維離子通道,因而得到廣泛的研究。其中磷酸釩鈉正極,由于釩離子能夠提供又穩又平的電壓平臺,使得磷酸釩鈉展示了優異的倍率性能和循環性能。但由于釩資源相對昂貴,極大地限制了磷酸釩鈉的工業化應用。鈉超離子導體結構的鐵基磷酸鹽正極雖然具有成本優勢,但Fe2+/Fe3+電壓平臺過低,僅為2.5V左右,不具有實際應用價值。而對于同樣綠色低廉的錳基磷酸鹽正極材料,如磷酸釩錳鈉,盡管也有兩個反應電對,但是釩的用量依然偏高,使得材料的成本仍然居高,不易于工業化;對于不含釩的磷酸錳鈦材料,價格低廉,并且正四價鈦離子可激活Mn2+/Mn3+和Mn3+/Mn4+兩個反應電對,它們的電壓平臺分別在3.6V和4.1V,甚至高于V3+/V4+的電壓平臺(3.4V),然而材料中Na和Mn的互占位嚴重,導致材料在鈉脫嵌過程中衰減嚴重,也不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在錳基磷酸鹽中,由于錳離子和鈉離子半徑相似,晶體結構中錳離子極易占據鈉的活性位點(Na1位),產生鈉錳混排現象,導致材料的容量無法有效發揮。在充電過程中,二價錳離子氧化形成更小的三價錳離子(或四價錳離子)后,會遷移至熱力學穩定的狀態。而這種錳離子的遷移過程,使得充放電曲線發生嚴重的電壓滯后現象,這不僅降低材料的輸出電壓,還會影響材料在有效電壓窗口的容量釋放。而且Mn3+的Jahn-Teller效應和Mn2+在有機電解液中的溶解,會降低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并惡化材料動力學性能。因此迫切開發新型的價格低廉的富Mn基磷酸鹽正極,克服以上富錳磷酸鹽結構的不足,獲得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環性能,這對富錳基磷酸鹽正極的未來工業化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117082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柔性電路板檢測噴碼設備
- 下一篇:車輛的后向交通穿行預警方法及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