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突變體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111159897.9 | 申請日: | 2021-09-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817701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8-18 |
| 發(fā)明(設計)人: | 周洪波;劉雯嫻;潘麗娜;朱玉玲;汪家琦;王玉光;陳祝;戴智勇;程海娜;顏衛(wèi)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南大學;澳優(yōu)乳業(yè)(中國)有限公司;長沙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N9/10 | 分類號: | C12N9/10;C12N15/54;C12N15/70;C12N1/21;C12P19/18;C12P19/00;C12R1/19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chǎn)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趙青朵 |
| 地址: | 410000***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糖基轉移酶 突變體 及其 應用 | ||
本發(fā)明涉及生物技術領域,尤其涉及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突變體及其應用。傳統(tǒng)認為乳糖并不是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的天然底物,而本發(fā)明提供的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突變體,通過定點突變改造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獲得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突變體,構建其基因工程菌并應用在高效催化巖藻糖基化寡糖生產(chǎn)中。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經(jīng)替換多個氨基酸殘基能夠以乳糖為底物。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生物技術領域,尤其涉及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突變體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屬于巖藻糖基轉移酶家族,催化鳥苷二磷酸活化的巖藻糖基轉移到半乳糖基連接的受體底物上,形成α-1,2-糖苷鍵。例如,GDP-L-巖藻糖和乳糖在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的催化下可以生成2’-巖藻糖基乳糖,其在促進健康腸道菌群構建、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過敏性疾病預防和大腦功能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用于合成巖藻糖基化產(chǎn)物的方法包括化學法和生物法。化學法包括分離提取和從頭合成。分離提取是指從樣品中(如母乳)對巖藻糖基化寡糖進行分離和提純,這種方法受制于樣品的多少,且損失極大。從頭合成法是通過合成化學基團實現(xiàn)每個基團組裝,但這常常伴隨著反應步驟多、條件復雜不好控制、存在有毒有害試劑參與等問題。生物法包括全細胞發(fā)酵和酶法合成,因其條件溫和、專一性強等優(yōu)勢,是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
目前巖藻糖基化產(chǎn)物合成主要是通過全細胞發(fā)酵,即通過在基因工程菌株中構建所需代謝途徑并轉入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基因來實現(xiàn)產(chǎn)物合成。國外已有公司以該法實現(xiàn)了巖藻糖基化寡糖的商業(yè)化。而在我國,該法由于轉基因工程菌參與,尚未獲得行業(yè)應用批準。除此之外,全細胞發(fā)酵生產(chǎn)工藝的缺陷還表現(xiàn)在其最終產(chǎn)物的產(chǎn)量還處于較低水平,存在較大提升空間。這是由于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表現(xiàn)出的活性并不能滿足工業(yè)需求,極大程度限制了其大規(guī)模應用。
隨著人們對于巖藻糖基化產(chǎn)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運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良、創(chuàng)制酶分子及其基因工程菌株以期獲得功能強化的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成為了生物催化領域的發(fā)展趨勢。目前針對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催化活性的改造還未見報道。
發(fā)明內(nèi)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突變體及其應用,以期提高巖藻糖基轉移酶的活性,并擴大其底物識別范圍。
本發(fā)明提供的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的突變體,其野生型的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所述突變體包括如下突變位點中的至少一個:
N14M,Q15C,M16T,F(xiàn)17Y,F(xiàn)21A,Q71S,L73K,V88N,S89A,F(xiàn)94D,E95I,Y96S,L100F,F(xiàn)109I,G111N,Y112I,F(xiàn)113R,Q114V,D115F,P116N,R117K,Y118T,V172Y,I175F,C179E,K206W,Y249C,S250T,W251N,W252I,A254F,Y255F,I264V,G266C,P267Y,H269W,L271S,G273C,H274G,N276Y,V283N,K284F或V291L。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突變體的突變位點的數(shù)量為1~11。
一些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突變體中的突變位點為N14M、Q15C、M16T、F17Y、F21A、Q71S、L73K、V88N、S89A、F94D、E95I、Y96S、L100F、F109I、G111N、Y112I、F113R、Q114V、D115F、P116N、R117K、Y118T、V172Y、I175F、C179E、K206W、Y249C、S250T、W251N、W252I、A254F、Y255F、I264V、G266C、P267Y、H269W、L271?S、G273C、H274G、N276Y、V283N、K284F或V291L中的任意一個;
或為H269W和?V172Y;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南大學;澳優(yōu)乳業(yè)(中國)有限公司;長沙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經(jīng)中南大學;澳優(yōu)乳業(yè)(中國)有限公司;長沙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1159897.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