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蝸輪蝸桿和單側偏心輪的兩級增力式電子機械制動執行器在審
| 申請號: | 202111066940.7 | 申請日: | 2021-09-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79022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14 |
| 發明(設計)人: | 楊坤;王杰;聶孟穩;常依樂;徐家川;王戈;黃壯壯;何肖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F16D55/226 | 分類號: | F16D55/226;F16D65/18;F16D65/22;F16D65/092;F16D65/095;F16D65/00;F16H37/12;F16H57/039;F16H53/02;F16C3/22;F16D121/24;F16D121/26;F16D121/14;F1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55086 山東省淄***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蝸輪 蝸桿 偏心輪 兩級 增力式 電子機械 制動 執行 | ||
1.一種基于蝸輪蝸桿和單側偏心輪的兩級增力式電子機械制動執行器,其特征在于:
電機(1)為旋轉電機,電機軸(29)上設有外花鍵;
基于蝸輪蝸桿和單側偏心輪的兩級增力式電子機械制動執行器的安裝基體包括第一側板(3)、頂板(4)、第二側板(20)、底板(25)、第三側板(27)、后板(30)、前板(33);
頂板(4)、第二側板(20)、底板(25)均為長方體結構;
底板(25)的左端面與第二側板(20)的左端面共平面,底板上端面(G3)與第二側板(20)的下端面共平面且固定連接,底板(25)的左端面平行于底板右端面(G2),第二側板(20)的左端面平行于第二側板右端面(B3);
底板前端面(G1)與前板前端面(C2)共平面,底板上端面(G3)與前板(33)的下端面共平面且固定連接,前板(33)的下端面平行于前板上端面(C1),前板(33)的后端面平行于前板前端面(C2);
底板(25)的后端面與后板(30)的后端面共平面,底板上端面(G3)與后板(30)的下端面共平面且固定連接,后板(30)的下端面平行于后板上端面(F1),后板(30)的后端面平行于后板前端面(F2);
第三側板前端面(D1)與底板前端面(G1)、前板前端面(C2)共平面;第三側板(27)的后端面與底板(25)的后端面、后板(30)的后端面共平面;第一前板右端面(C3)與第三側板左端面(D3)共平面且固定連接;第一后板右端面(F3)與第三側板左端面(D3)共平面且固定連接;第三側板(27)的后端面平行于第三側板前端面(D1);
底板上端面(G3)與第三側板下端面(D4)共面并固定連接,第三側板左端面(D3)與底板上端面(G3)夾角為鈍角,第三側板左端面(D3)與第三側板(27)的右端面平行;
前板左端面(C5)與第二側板(20)的左端面共平面,第二側板前端面(B2)與前板(33)的后端面共平面且固定連接,第二側板(20)的左端面平行于第二側板右端面(B3),前板(33)的后端面平行于前板前端面(C2);
后板左端面(F5)與第二側板(20)的左端面共平面,第二側板(20)的后端面與后板前端面(F2)共平面且固定連接;
頂板前端面(A3)與前板前端面(C2)共平面,頂板(4)的下端面與前板上端面(C1)共平面且固定連接;頂板(4)的左端面與第二側板(20)的左端面共平面,頂板(4)的下端面與第二側板上端面(B1)共平面且固定連接;頂板(4)的后端面與后板(30)的后端面共平面,頂板(4)的下端面與后板上端面(F1)共平面且固定連接;頂板(4)的下端面平行于頂板上端面(A2),第二側板(20)的左端面平行于第二側板右端面(B3),后板(30)的后端面平行與后板前端面(F2);第二側板右端面(B3)、前板前端面(C2)、后板前端面(F2)均垂直于頂板上端面(A2);
第一側板前端面(E1)與底板前端面(G1)、第三側板前端面(D1)、頂板前端面(A3)共平面;第一側板(3)的后端面與底板(25)的后端面、第三側板(27)的后端面、頂板(4)的后端面共平面;第一側板前端面(E1)與第一側板(3)的后端面平行;第一側板(3)的左端面與第二前板右端面(C4)共平面且固定連接;第一側板(3)的左端面與第二后板右端面(F4)共平面且固定連接;第一側板上端面(E3)與頂板(4)的下端面共平面且固定連接,第一側板右端面(E2)與頂板上端面(A2)夾角為鈍角;
第三側板(27)的右端面與第一側板(3)的下端面共平面,第三側板上端面(D2)與第一側板(3)的左端面共平面并固定連接,第三側板(27)的右端面平行于第三側板左端面(D3),且垂直于第一側板(3)的左端面;
第一側板右端面(E2)上設有電機軸通孔(32)和四個電機固定螺紋孔(31),電機固定螺紋孔(31)用于固定電機(1),其數目不限于4;
電機(1)通過電機固定螺栓(2)、電機固定螺紋孔(31)與第一側板(3)實現固定連接,電機軸(29)的中心線與電機軸通孔(32)的中心線重合,并垂直于第一側板右端面(E2);
蝸桿(28)的一端為蝸桿內花鍵孔(48),另一端與蝸桿軸承安裝軸(49)固定連接,蝸桿軸承安裝軸(49)的中心軸線與蝸桿(28)的中心軸線重合;
電機軸(29)穿過電機軸通孔(32)后,與蝸桿內花鍵孔(48)中的內花鍵配合連接;
第二側板右端面(B3)上設有第一右側板通孔(35)和第二右側板通孔(36),第一右側板通孔(35)和第二右側板通孔(36)的中心線均垂直于第二側板右端面(B3),第一右側板通孔(35)中心線和第二右側板通孔(36)中心線所在的平面平行于第二側板上端面(B1);
后制動襯片導軌座(21)為板狀結構,后制動襯片導軌座上端面(I1)上設有第一后制動襯片導軌座通孔(43)和第二后制動襯片導軌座通孔(40);
后制動襯片導軌座(21)與第二側板(20)固定連接,后制動襯片導軌座(21)的下端面與第二側板右端面(B3)共平面,后制動襯片導軌座(21)的下端面平行于后制動襯片導軌座上端面(I1);
第一右側板通孔(35)、第二右側板通孔(36)的孔徑與第一后制動襯片導軌座通孔(43)、第二后制動襯片導軌座通孔(40)的孔徑相等,安裝后,第一右側板通孔(35)的中心軸線與第一后制動襯片導軌座通孔(43)的中心軸線重合,第二右側板通孔(36)的中心軸線與第二后制動襯片導軌座通孔(40)的中心軸線重合;
后板前端面(F2)上設有第一旋轉軸安裝孔(34),前板(33)的后端面上設有第二旋轉軸安裝孔(37),第一旋轉軸安裝孔(34)和第二旋轉軸安裝孔(37)的中心軸線相重合,且垂直于后板前端面(F2);
旋轉軸(7)的中心軸線與第一旋轉軸安裝孔(34)和第二旋轉軸安裝孔(37)的中心軸線相重合,旋轉軸(7)固定在第一旋轉軸安裝孔(34)和第二旋轉軸安裝孔(37)之間;
蝸桿安裝基體(26)為長方體結構,蝸桿安裝基體后端面(H1)上依次設有第二蝸桿軸承安裝孔(39)、第一蝸桿軸承安裝孔(38),第一蝸桿軸承安裝孔(38)的中心軸線和第二蝸桿軸承安裝孔(39)的中心軸線重合,第一蝸桿軸承安裝孔(38)的中心軸線垂直于蝸桿安裝基體后端面(H1),且平行于蝸桿安裝基體上端面(H2),第二蝸桿軸承安裝孔(39)的半徑大于第一蝸桿軸承安裝孔(38)的半徑,蝸桿軸承(24)置于第二蝸桿軸承安裝孔(39)中,一端由第一蝸桿軸承安裝孔(38)與第二蝸桿軸承安裝孔(39)形成的凸肩固定,一端由軸承蓋(23)固定,蝸桿軸承安裝軸(49)穿過第一蝸桿軸承安裝孔(38),與蝸桿軸承(24)的內圈配合;蝸桿安裝基體上端面(H2)平行于第三側板左端面(D3),蝸桿安裝基體(26)的下端面與第三側板左端面(D3)重合,且固定連接,蝸桿安裝基體后端面(H1)和蝸桿安裝基體左端面(H3)垂直于第三側板左端面(D3);
制動鉗由制動鉗前板(15)、第一制動鉗支撐柱(14)和第二制動鉗支撐柱(46)組成;制動鉗前板(15)為左右對稱結構,中間設有制動鉗前板U形槽(47),前制動襯片(16)通過制動鉗前板U形槽(47)與制動鉗前板(15)固定連接;
制動鉗前板(15)通過第一制動鉗支撐柱(14)和第二制動鉗支撐柱(46)與第二側板(20)固定連接;第一制動鉗支撐柱(14)和第二制動鉗支撐柱(46)均為長方體結構;制動鉗前板上端面(L3)、第一制動鉗支撐柱上端面(K3)、第二制動鉗支撐柱上端面(J3)與第二側板上端面(B1)共平面;第一制動鉗支撐柱后端面(K1)、第二制動鉗支撐柱后端面(J1)與第二側板(20)的左端面共平面;第一制動鉗支撐柱前端面(K5)、第二制動鉗支撐柱前端面(J5)與制動鉗前板后端面(L1)共平面;第一制動鉗支撐柱左端面(K4)、制動鉗前板左端面(L4)與后板(30)的后端面共平面;第二制動鉗支撐柱右端面(J2)、制動鉗前板右端面(L2)與前板前端面(C2)共平面;
偏心輪(6)為柱狀結構,偏心輪前端面(M4)上設有旋轉軸通孔(50),旋轉軸通孔(50)的軸線垂直與偏心輪前端面(M4),偏心輪前端面(M4)平行于偏心輪后端面(M2);
裝配后,旋轉軸(7)、第一旋轉軸安裝孔(34)、第二旋轉軸安裝孔(37)、旋轉軸通孔(50)的中心軸線相互重合;蝸輪(5)與偏心輪(6)固定連接,蝸輪連接面(N1)與偏心輪蝸輪連接面(M3)共平面;蝸輪(5)的中心軸線與旋轉軸通孔(50)的中心軸線相互重合;蝸輪(5)與蝸桿(28)相互配合;
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22)和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53)為圓筒形結構,二者的外徑、內徑、長度均相等,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上端面(P1)平行于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下端面(P2),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上端面(Q1)平行于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下端面(Q2),在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上端面(P1)上均勻分布有6個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螺栓孔(51),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螺栓孔(51)的數目不限于6;在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上端面(Q1)上均勻分布有6個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螺栓孔(52),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螺栓孔(52)的數目不限于6;
后制動襯片底座(9)為長方體結構,后制動襯片底座(9)的下端面平行于后制動襯片底座上端面(O1),在后制動襯片底座(9)的下端面上設有滾針軸承安裝槽(54),滾針軸承安裝槽(54)為矩形結構,滾針軸承(8)固定安裝在滾針軸承安裝槽(54)中,滾針軸承(8)的滾針垂直于后制動襯片底座右端面(O2);
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22)和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53)與后制動襯片底座(9)固定連接,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下端面(P2)和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下端面(Q2)與后制動襯片底座上端面(O1)共平面,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22)和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53)的中心軸線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后制動襯片底座上端面(O1);
偏心輪(6)通過偏心輪工作面(M1)與滾針軸承(8)接觸,并推動后制動襯片底座(9)運動;
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22)與第一后制動襯片導軌座通孔(43)、第一右側板通孔(35)的中心線相互重合,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22)依次穿過第一后制動襯片導軌座通孔(43)、第一右側板通孔(35),與后制動襯片安裝底板(19)固定連接;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53)與第二后制動襯片導軌座通孔(40)、第二右側板通孔(36)的中心線相互重合,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53)依次穿過第二后制動襯片導軌座通孔(40)、第二右側板通孔(36),與后制動襯片安裝底板(19)固定連接;
在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22)和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53)外部各套有一根回位彈簧(10),兩根回位彈簧的中心軸線分別與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22)和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53)的中心軸線重合,回位彈簧(10)固定于后制動襯片導軌座(21)與后制動襯片底座(9)之間;
后制動襯片安裝底板(19)為長方體結構,后制動襯片固定座前端面(R1)設有位置與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螺栓孔(51)和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螺栓孔(52)一一對應后制動襯片固定座螺栓孔(55),后制動襯片固定座螺栓孔(55)為沉頭螺栓孔;后制動襯片安裝底板(19)通過后制動襯片座固定螺栓(13)、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螺栓孔(51)、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螺栓孔(52)、后制動襯片固定座螺栓孔(55)與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22)、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53)固定連接;后制動襯片固定座后端面(R3)與第一后制動襯片導向柱上端面(P1)、第二后制動襯片導向柱上端面(Q1)共平面,后制動襯片固定座后端面(R3)平行于后制動襯片固定座前端面(R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理工大學,未經山東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1066940.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