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測量配電網差動保護網絡時延的方法及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997658.4 | 申請日: | 2021-08-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61266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05 |
| 發明(設計)人: | 李金安;蓋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網信息通信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2/26 | 分類號: | H04L12/26;H02H7/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陳穎 |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區未***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測量 配電網 差動 保護 網絡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測量配電網差動保護網絡時延的方法及裝置,方法包括:對配電網線路第一端的第一客戶前置設備和第二端的第二客戶前置設備進行時間同步;第一客戶前置設備接收待發送數據,在所述待發送數據中插入時間信息,并將插入時間信息得到的數據包發送給第二客戶前置設備;第二客戶前置設備接收處理數據包,獲取處理數據包中的時間信息,基于本地時間以及所述時間信息確定網絡時延。上述實現方案在實現過程中不會影響配電網保護裝置原有的通信業務,且現場不需要再增加其他額外的測試設備,在具備客戶前置設備的場景中的就可以快速準確的測試網絡的時延。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網絡通信技術,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測量配電網差動保護網絡時延的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產業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對于供電的可靠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單端配電開環運行模式供電可靠性較低,難以滿足用戶需求。且配電網閉環運行方式更適合分布式電源的友好接入,在改善電能質量方面也更有優勢,越來越多的地區相繼開始采用新型的配電網閉環運行模式。
隨著國家對太陽能風能的大規模開發利用,以光伏和風電為代表的電源的容量在配電網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而隨著越來越多不同類型電源接入配電網,電網也由原來的輻射型網絡向復雜的多源、多端網絡轉變。傳統的電流三段式保護不再適用,而原本在輸電網大規模使用的差動保護因具有對故障的絕對選擇性,開始被應用于配電網。
目前,各地一般應用基于光纖通信的差動保護,但是這需要大規模鋪設光纖,施工難度大,投資高,且有些地方的配用電終端所在地不具備光纖鋪設條件,不利于差動保護在配電網的推廣應用。隨著5g通信技術的發展,其特有的高可靠性,超低時延等特性,使其成為配電網差動保護的理想通信方式。
利用5G通信技術實現配網差動保護的場景下,網絡時延的測試方案有很多種,比如利用網絡分析儀等測試工具,或者使用IxChariot等網絡測試軟件。但利用網絡分析儀等測試工具的方案,需要增加測試儀器,搭建測試環境復雜,且需要額外支出測試儀器的購買費或者租借費。使用IxChariot等網絡測試軟件的方案,做不到基于現有保護裝置通信業務不中斷的情況下測試網絡時延。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測量配電網差動保護網絡時延的方法,包括:
對配電網線路第一端的第一客戶前置設備和第二端的第二客戶前置設備進行時間同步;
所述第一客戶前置設備接收待發送數據;
所述第一客戶前置設備在所述待發送數據中插入時間信息,并將插入時間信息得到的數據包發送給所述第二客戶前置設備,所述時間信息為所述第一客戶前置設備的當前時間;
所述第二客戶前置設備接收所述處理數據包,獲取所述處理數據包中的所述時間信息;
所述第二客戶前置設備基于本地時間以及所述時間信息確定網絡時延。
可選的,所述第一客戶端前置設備接收待發送數據,包括:
所述第一客戶端前置設備接收第一保護裝置發送的UDP數據包,所述第一客戶端前置設備與所述第一保護裝置位于同一端。
可選的,所述第一客戶前置設備在所述待發送數據中插入時間信息,并將插入時間信息得到的處理數據包發送給所述第二客戶前置設備,包括:
所述第一客戶前置設備在所述UDP數據包的IP首部和UDP首部間插入一個新的首部,并將時間信息添加至所述新的首部中,得到處理數據包;
將所述處理數據包通過4G或5G網絡發送給所述第二客戶前置設備。
可選的,所述第二客戶前置設備接收所述處理數據包,獲取所述處理數據包中的所述時間信息,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網信息通信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未經國網信息通信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99765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