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溫光纖布拉格光柵溫度傳感器及制作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974080.0 | 申請日: | 2021-08-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79082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14 |
| 發明(設計)人: | 鄭加金;蘇俊豪;奚瀟睿;王浩;陳煥權;李建宇;史雯慧;韋瑋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郵電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K11/3206 | 分類號: | G01K11/3206;G02B6/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縱橫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楊靜 |
| 地址: | 210046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溫 光纖 布拉格 光柵 溫度傳感器 制作方法 | ||
1.一種高溫光纖布拉格光柵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螺紋筒(1)、金屬鋼管(2)、再生光纖光柵(3)、硅灰(4)、剛玉陶瓷餅(5)、單模光纖(6)以及螺紋帽(8);所述剛玉陶瓷餅(5)為內部為空腔的圓柱體,所述螺紋筒(1)固定設置在剛玉陶瓷餅(5)的圓周壁上,所述金屬鋼管(2)兩端設置有螺紋,一端封口的、另一端為開口的,封口的一端與螺紋筒(1)螺紋連接,開口的一端自剛玉陶瓷餅(5)的中心的穿出并與螺紋帽(8)螺紋連接;螺紋帽(8)的冒頂設置有通孔;所述單模光纖(6)的一端與金屬鋼管(2)的封口端內端面固定連接,另一端自螺紋帽(8)的通孔伸出,處于金屬鋼管(2)內的單模光纖(6)的中間段為再生光纖光柵(3);所述剛玉陶瓷餅(5)的上方設置有一注灰孔,所述注灰孔用于向剛玉陶瓷餅(5)的內腔注入硅灰(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溫光纖布拉格光柵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鋼管(2)的中心處設置有V型結構槽,再生光纖光柵(3)和單模光纖(6)位于V型結構槽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溫光纖布拉格光柵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自螺紋帽(8)伸出的單模光纖(6)留有尾纖(9)。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溫光纖布拉格光柵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紋筒(1)與金屬鋼管(2)、金屬鋼管(2)與螺紋帽(8)、金屬鋼管(2)與剛玉陶瓷餅(5)之間都是密封連接。
5.一種高溫光纖布拉格光柵溫度傳感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單模光纖(6)涂覆層全部剝去,在真空狀態下,V型槽結構的金屬鋼管(2)卡住單模光纖(6),通過高溫膠將單模光纖(6)的一端固定在金屬鋼管(2)的封口端的內端面上;將金屬鋼管(2)的封口端擰入焊接在剛玉陶瓷餅(5)圓周壁上的螺紋筒(1)內,另一端為開口端,開口端延伸出剛玉陶瓷餅(5),用帶通孔的螺紋帽(8)卡緊;單模光纖(6)的另一端從螺紋帽(8)的通孔中伸出,用高溫膠將通孔密封,再用密封環(7)和高溫膠將剛玉陶瓷餅(5)與金屬鋼管(2)接觸區外表面密封,最后往剛玉陶瓷餅(5)上方開設的注灰孔注入硅灰(4),將剛玉陶瓷餅(5)的空腔注滿硅灰(4)后,使用鐵片和高溫膠密封,得到權利要求2-4任意所述的溫度傳感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高溫光纖布拉格光柵溫度傳感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光纖光柵(3)的制備方法為:
在室溫下,將普通的單模光纖(6)放入壓力罐,在10-14bar的壓力下載氫4-7天;
使用248或193nm準分子激光器,以相位掩膜法在經過載氫處理的單模光纖(6)上刻寫I型光纖光柵;
將刻寫好的I型光纖光柵放入充滿氬氣的管式爐內,以10-30℃/min的升溫速率從室溫升至600-800℃進行預退火,完成后在管式爐內自然冷卻至室溫,得到首次高溫退火的種子光柵;
將首次高溫退火的種子光柵放入充滿氬氣的管式爐內,以40-60℃/min的升溫速率從室溫升至900℃,再以3-7℃/min的速率從900℃升溫至1000℃,并在1000℃保溫80-120分鐘,保溫過程中出現穩定的再生光纖光柵,保溫結束后即從管式爐中拿出放入冰水中快速冷卻,得到再生光纖光柵。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高溫光纖布拉格光柵溫度傳感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剛玉陶瓷餅(5)通過AL-SIO2法制備,具體制備方法為:將Al金屬和SiO2粉體混合均勻后,在氬氣條件下進行反應,反應溫度為1500℃,反應時間為2~4h,制備得到氧化鋁陶瓷,再通過機械式壓機法成型得到剛玉陶瓷餅(5),最后,在剛玉陶瓷餅(5)上方再設置一個直徑為1cm的注灰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郵電大學,未經南京郵電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974080.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