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傳統活性炭輸料系統的改造優化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972345.3 | 申請日: | 2021-08-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74132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03 |
| 發明(設計)人: | 李唐超翔;戚響響;王志偉;鮑勇;李仁喜;王玉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合肥供水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5B19/05 | 分類號: | G05B19/05 |
| 代理公司: | 合肥兆信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61 | 代理人: | 汪洋 |
| 地址: | 230011***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傳統 活性炭 系統 改造 優化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活性炭輸送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基于傳統活性炭輸料系統的改造優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準備管路設備和配件:潛水泵、總控出料閥、不銹鋼管道分水器、電動蝶閥、電磁流量計;準備電器設備和配件:PLCPLC控制器、電源模塊、數字量輸入模塊、數字量輸出模塊、模擬量輸入模塊、工業顯示屏、以太網交換機、24伏電源轉換器、信號隔離器和輔材;(2)、在活性炭間輸料平臺上安裝分水器,不銹鋼管道分水器上每條出料支路上分別安裝銅閘閥、電動蝶閥及電磁流量計,各支管再分別接至對應的反應池投加點;(3)、分水器上安裝阻尼裝置。實現了通過電氣控制活性炭精確、定量投加的功能,以實現活性炭的穩定、精確投加。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活性炭輸送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基于傳統活性炭輸料系統的改造優化方法。
背景技術
原活性炭的投加方式是通過人工運送拆包倒入攪拌池中,經攪拌混合后再由潛污泵輸送到各反應池中去。在處理水質突發事件時,需要崗位工作人員迅速扛送活性炭至反應池、沉淀池出口及濾池。
在現有基礎上做了優化設計,實現了通過電氣控制活性炭精確、定量投加的功能,以實現活性炭的穩定、精確投加。
發明內容
(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基于傳統活性炭輸料系統的改造優化方法,系統運行穩定,操作電動蝶閥,能確保活性炭溶液較為均衡地投加到各反應池當中,實現了活性炭精確、定量投加的功能。活性炭定量投加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原水水質,可有效避免了大范圍水質事故的發生。在原水水質應急處理過程中,活性炭最大投加量能夠滿足凈水需求,可有效去除原水嗅味,并且有效降低了人員的勞動強度,減少甚至消除了活性炭粉塵對人體及環境的影響與危害。
(二)技術方案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主要技術方案:包括以下步驟:
(1)、準備管路設備和配件:潛水泵、總控出料閥、不銹鋼管道分水器、電動蝶閥、電磁流量計;準備電器設備和配件:PLCPLC控制器、電源模塊、數字量輸入模塊、數字量輸出模塊、模擬量輸入模塊、工業顯示屏、以太網交換機、24伏電源轉換器、信號隔離器和輔材;
(2)、在活性炭間輸料平臺上安裝分水器,不銹鋼管道分水器上每條出料支路上分別安裝銅閘閥、電動蝶閥及電磁流量計,各支管再分別接至對應的反應池投加點;
(3)、分水器上安裝阻尼裝置;
(4)、安裝電氣部分和控制柜;
(5)、建立活性炭自動補水系統,通過程序將液位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讓活性炭溶液池液位保持穩定。
優選的,電動蝶閥使用點動控制線路來控制,蝶閥的開關到位信號使用220V中間繼電器,采取自鎖的方式接入到控制回路當中,閥門狀態燈分別與中間繼電器各常開、常閉觸點串連,以實現電動蝶閥柜控功能。
優選的,電氣部分接線完成后安裝調試PLC控制器,通過與計算機直連,用Rockwell組態軟件執行固件加載和模塊組態操作,通過RSLinx軟件為其分配IP地址,同時,在柜門上安裝工業顯示屏,執行設備組態操作,選擇設備驅動程序,設定采樣頻率、設備端口號及IP地址,使用網絡連接線將PLC與顯示屏連接到與廠內局域網相連的以太網交換機上,使其與PLC通過以太網TCP/IP協議進行通訊,且建立相應數據通道,實現兩者間數據實時傳輸。
優選的,控制平臺采用LOGIX5000軟件。
優選的,性炭自動補水系統中使用超聲波液位計監測料池液位,在輔助補水管道上加裝電動閥,數據采集到PLC后,編寫梯形圖程序,崗位操作人員調整總進水閥開度,讓溶液池液位形成緩慢下降的趨勢,當液位低于谷值時,程序控制開啟補水閥為活性炭攪拌池補水;當液位高于峰值時,補水閥關閉,停止補水,液位超出可控范圍時,由報警信號提供給崗位操作人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合肥供水集團有限公司,未經合肥供水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972345.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