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雜交秈稻種植的濱海鹽堿地綜合改良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969830.5 | 申請日: | 2021-08-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475183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8-04 |
| 發明(設計)人: | 易鎮邪;陳澎軍;屠乃美;魏征;韓繼軍;繆源卿;陳平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南農業大學;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地球化學勘查與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A01B79/02 | 分類號: | A01B79/02;A01G22/22;A01C21/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峰誠志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525 | 代理人: | 陳婷 |
| 地址: | 410128 ***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雜交 秈稻 種植 濱海 鹽堿地 綜合 改良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鹽堿地改良技術領域。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雜交秈稻種植的濱海鹽堿地綜合改良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在水稻種植前進行旋耕洗田,并施用土壤改良劑;(2)選用耐鹽的水稻品種,按照25~35cm×15~20cm的株行距進行插秧;(3)在水稻種植前后分別施肥;(4)在水稻生長期間通過水分管理控制鹽度;(5)當90%以上稻粒成熟變黃時即可收獲。本申請根據濱海鹽堿地土壤板結嚴重、滲透系數較小的特點,探索總結出了一套鹽堿地綜合改良方法,能夠實現濱海鹽堿地生態經濟雙豐收。實踐證明,采用此套技術體系,可以實現濱海鹽堿地雜交秈稻正常生產。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鹽堿地改良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雜交秈稻種植的濱海鹽堿地綜合改良方法。
背景技術
由于人類活動引發的土壤次生鹽漬化和自然引發的土壤原生鹽漬化,對作物生產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阻礙。水稻是世界范圍內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我國水稻種植面積位居世界第二,約為3.0×107hm2。種植水稻具備生態涵養功能,可以恢復濕地資源,淋溶土壤的可溶性鹽堿成分,達到以種促改、改良鹽堿地的目的。
我國鹽堿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因此有關鹽堿地治理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北方。種植耐鹽水稻是改良鹽堿地的一種有效方法,但當前此方面的研究多采用粳稻,基于秈稻,尤其雜交秈稻種植改良鹽堿地的研究很少。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雜交秈稻種植的濱海鹽堿地綜合改良方法,達到以種促改、改良鹽堿地的目的。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雜交秈稻種植的濱海鹽堿地綜合改良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在水稻種植前進行旋耕洗田,并施用土壤改良劑;
(2)選用耐鹽的水稻品種,按照25~35cm×15~20cm的株行距進行插秧;
(3)在水稻種植前后分別施肥;
(4)在水稻生長期間通過水分管理控制鹽度;
(5)當90%以上稻粒成熟變黃時,即可收獲。
作為優選,所述旋耕洗田時田間水層的高度為10~20cm;所述旋耕洗田時每旋耕兩次換水一次;所述旋耕洗田的頻率為每兩年6~10次;所述旋耕洗田的時間為第一年6月旋耕洗田4~8次,次年6月旋耕洗田1~2次;所述旋耕洗田后耕層土壤中鹽分不高于4‰。
作為優選,所述土壤改良劑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組分:有機肥40~50份,生物菌肥1~2份、結構改良劑1~2份;所述土壤改良劑每公頃的使用量為45~50噸。
作為優選,所述水稻品種為湘兩優900。
作為優選,所述施肥過程中,在種植前施基肥,在種植后施分蘗肥和穗肥;所述施肥過程中采用有機肥和/或化肥。
作為優選,所述施肥過程中采用化肥時,每畝施氮肥16~20kg,磷肥8~10kg,鉀肥16~20kg;所述磷肥作為基肥一次施入;所述氮肥和鉀肥分為基肥、分蘗肥與穗肥按質量比4~5:3:2~3的質量比例分別施入。
作為優選,所述施肥過程中采用有機肥和化肥時,所述施肥過程中采用有機肥和化肥時,每畝施用有機肥2800~3200kg、復合肥45~55kg作為基肥,每畝施用氮肥12~15.5kg作為分蘗肥,施用氮肥17.5~22.5kg作為穗肥;所述分蘗肥分兩次施用,第一次在插秧后第5~7天施用4.5~5.5kg,第二次在插秧后第12天施用7.5~10kg;所述穗肥分為促花肥和?;ǚ适┯?,所述促花肥每畝施用量為12.5~15kg,在水稻幼穗分化第2期施用,所述保花肥每畝施用量為5~7.5kg,在水稻幼穗分化第4期施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南農業大學;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地球化學勘查與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院,未經湖南農業大學;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地球化學勘查與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96983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電路接口測試系統
- 下一篇:一種復雜地層的頂管進出洞止水方法及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