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判斷沉積巖樣品中純液相鹽水包裹體成因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894643.5 | 申請日: | 2021-08-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58864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02 |
| 發明(設計)人: | 魯子野;李映濤;葉寧;朱貝;張斯楊;張哨楠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南石油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84 | 分類號: | G01N21/84;G01N25/06;G01N25/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唐亭 |
| 地址: | 610500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判斷 沉積巖 樣品 中純液相 鹽水 包裹 成因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判斷沉積巖樣品中純液相鹽水包裹體成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一個流體包裹體組合的待測樣品置于顯微鏡下進行流體包裹體巖相學觀察:若所述流體包裹體組合中的純液相鹽水包裹體數量小于流體包裹體數量的50%,且所述純液相鹽水包裹體總是與氣泡充填度大于氣泡充填度閾值的氣液兩相鹽水包裹體共生,則所述純液相鹽水包裹體的成因為卡脖子;反之,則所述純液相鹽水包裹體的成因為非卡脖子;對非卡脖子成因的純液相鹽水包裹體根據凍結溫度、均一溫度、以及過冷過程中氣泡是否出現進行成因判斷。本發明能夠快速判斷純液相鹽水包裹體的成因,為沉積巖的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地球化學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判斷沉積巖樣品中純液相鹽水包裹體成因的方法。
背景技術
純液相鹽水包裹體是室溫下在沉積巖樣品中常見的流體包裹體類型,它主要是由于氣泡成核亞穩態形成的。具體的說,是從純液相流體中捕獲的包裹體降至室溫后,應該出現氣相和液相兩種相態(出現氣泡),但是由于氣泡不能成核,造成包裹體內流體體系呈純液相的一種現象。
不同環境下形成的包裹體雖然表現出相似的包裹體類型(純液相)和相似的包裹體類型組合(純液相和氣液兩相鹽水包裹體共生),但是它們指示了完全不同的地質環境,因此,判斷純液相鹽水包裹體的成因對于沉積巖的研究來說至關重要。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判斷沉積巖樣品中純液相鹽水包裹體成因的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判斷沉積巖樣品中純液相鹽水包裹體成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將一個流體包裹體組合的待測樣品置于顯微鏡下進行流體包裹體巖相學觀察:
若所述流體包裹體組合中的純液相鹽水包裹體數量小于流體包裹體數量的50%,且所述純液相鹽水包裹體總是與氣泡充填度大于氣泡充填度閾值的氣液兩相鹽水包裹體共生,則所述純液相鹽水包裹體的成因為卡脖子;
反之,則所述純液相鹽水包裹體的成因為非卡脖子,進入步驟S2;
S2:對所述待測樣品中的純液相鹽水包裹體和氣液兩相鹽水包裹體進行拍照和編號后將所述待測樣品置于冷熱臺中;
S3:開始降溫,達到所述冷熱臺能達到的最低溫度后開始升溫,直至達到室溫,記錄降溫過程中所有包裹體的凍結溫度,以及觀察降溫及升溫過程中哪些純液相鹽水包裹體出現了氣泡;
S4:對待測樣品中的氣液兩相鹽水包裹體進行均一溫度測試并記錄;
S5:根據步驟S3和步驟S4的結果判斷非卡脖子的純液相鹽水包裹體的成因。
作為優選,步驟S1中,所述氣泡充填度閾值為10–20%。
作為優選,步驟S1中,所述氣泡充填度閾值為13%。
作為優選,步驟S3中,降溫及升溫時的速率為30–50℃/min。
作為優選,步驟S5中,根據步驟S3和步驟S4的結果判斷非卡脖子的純液相鹽水包裹體的成因具體為:
若步驟S3中,所有純液相鹽水包裹體均未出現氣泡或部分純液相鹽水包裹體出現氣泡,所述凍結溫度大于-45℃,且步驟S4中,所有氣液兩相鹽水包裹體的均一溫度不一致,則所述純液相鹽水包裹體捕獲于低溫環境;
若步驟S3中,至少部分純液相鹽水包裹體出現氣泡,所述凍結溫度小于-50℃,且步驟S4中,所有氣液兩相鹽水包裹體的均一溫度一致,則所述純液相鹽水包裹體捕獲于高溫高鹽度環境。
作為優選,所述均一溫度不一致是指所有氣液兩相鹽水包裹體的均一溫度中,最大均一溫度與最小均一溫度的差值大于1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南石油大學,未經西南石油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89464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