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地下核電站非能動循環冷卻系統及其使用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871405.2 | 申請日: | 2021-07-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53952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22 |
| 發明(設計)人: | 鈕新強;張濤;喻飛;潘霄;蘇毅;汪建;張鵬;劉凱;陳玉梅;鄧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G21C15/14 | 分類號: | G21C15/14;G21C15/18;G21C15/243 |
| 代理公司: | 武漢開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陳家安 |
| 地址: | 43001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地下 核電站 能動 循環 冷卻系統 及其 使用方法 | ||
1.地下核電站非能動循環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地面水池(1)、下降管(2)、上升管(3)和氣泡發生器(4);
所述下降管(2)上端貫穿地面水池(1)左側底部、并伸入地面水池(1)內,下端通過連通管(21)與上升管(3)連通;
所述上升管(3)上端貫穿地面水池(1)右側底部、并伸入地面水池(1)內,下端與連通管(21)連通,上升管(3)下端與熱源(5)連接;
所述氣泡發生器(4)通過注入管(41)與上升管(3)連通,注入管(41)與上升管(3)連通處位于熱源(5)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核電站非能動循環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水池(1)內設置有第一隔離板(11)和第二隔離板(12),所述第一隔離板(11)和第二隔離板均位于下降管(2)和上升管(3)之間;所述第一隔離板(11)下端與地面水池(1)底板連接,第一隔離板(11)上端高度高于上升管(3)伸入地面水池(1)內的高度;
所述第二隔離板(12)上端與地面水池(1)頂板連接,第二隔離板(12)下端與地面水池(1)底板之間有通道;
所述第一隔離板(11)和第二隔離板(12)將地面水池(1)分為下降區(131)、上升區(132)和冷卻混合區(133);所述下降區(131)為第二隔離板(12)左側區域,上升區(132)為下降區(131)右側區域,冷卻混合區(133)為第一隔離板(11)和第二隔離板(12)之間的區域。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核電站非能動循環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管(3)外壁環繞包裹有保溫層(31)。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核電站非能動循環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泡發生器(4)上設置有多組備用電池組(42)。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地下核電站非能動循環冷卻系統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上升管(3)內熱源(5)處的冷卻水吸收熱源(5)的熱量,冷卻水的密度降低;下降管(2)內的冷卻水密度比上升管(3)內的冷卻水密度大,在密度差形成的壓力差作用下,上升管(3)內熱源(5)處的冷卻水沿上升管(3)上升;
步驟2:氣泡發生器(4)向上升管(3)內注入氣泡(43),氣泡(43)在浮力作用下上浮、并彌散在整個上升管(3)中;氣泡(43)的加入使上升管(3)內冷卻水的平均密度進一步降低,上升管(3)內的冷卻水在因溫度差引起的密度差和因氣泡(43)加入引入的密度差的雙重驅動力下,上升管(3)內的冷卻水源源不斷上升流入地面水池(1),而下降管(2)內的冷卻水補充到上升管(3)內,將熱源(5)的熱量持續導出;
步驟3:上升管(3)內被加熱且混入氣泡(43)的冷卻水排入地面水池(1)后,從上升區(132)上部流入冷卻混合區(133);冷卻混合區(133),受熱的冷卻水因溫度高且富含氣泡(43),其密度低,只能浮于冷卻混合區(133)上部。在冷卻混合區(133)上部,冷卻水通過散熱將熱量耗散在空氣中,同時溫度降低,冷卻水中的氣泡(43)破裂,完成汽水分離的過程;
步驟4:經汽水分離和降溫后的冷卻水溫度降低、密度增加,在重力作用下,冷卻后的冷卻水沉入冷卻混合區(133)底部,并通過底部的通道流向下降區(131);冷卻水通過下降區(131)內的下降管(2)注入上升管(3);
步驟5:重復步驟1-4,冷卻水開始循環,帶出熱源(5)的熱量。
6.根據權利要求5中所述地下核電站非能動循環冷卻系統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當冷卻水循環穩定后,關閉氣泡發生器(4),靠冷卻水循環運動的慣性維持流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未經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871405.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