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視圖身份識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863815.2 | 申請日: | 2021-07-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59169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02 |
| 發明(設計)人: | 張南海 | 申請(專利權)人: | 贏識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K9/00 | 分類號: | G06K9/00;G06K9/46;G06K9/62 |
| 代理公司: | 杭州云睿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3254 | 代理人: | 張驍敏 |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視圖 身份 識別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多視圖身份識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對輸入圖片采用一體化的檢測網絡進行人臉、人體、上半身檢測,檢測網絡基于anchor?free的檢測框架,共享同一熱力圖,同時回歸人臉坐標、人體坐標、上半身坐標;依據坐標信息,對人臉、人體、上半身分別進行預處理,先檢測人臉的關鍵點,并根據關鍵點進行人臉對齊,再將人體和上半身通過縮放至統一大小實現上半身對齊和人體對齊,形成新的輸入圖片;將新的輸入圖片切成固定大小的小塊并進行序列化,生成人臉視圖、上半身視圖和人體視圖,采用多模態融合特征提取網絡完成特征提取,多模態融合特征提取網絡的輸出作為特征,最后進行特征比對完成身份識別。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視圖身份識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多視圖身份識別方法。
背景技術
基于視覺的身份識別方法具有非接觸、非強制、無意識、速度快、精度高等優點,在安防監控、智慧零售、考勤打卡等領域都有應用需求。深度學習的發展以及算力的提升使得此項技術的實用性極大提升,目前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一些相對受控的環境,目前的技術已基本能滿足需求。
基于視覺的身份識別方法典型的方法有人臉識別和行人重識別。人臉識別在計算機視覺誕生之初就開始有研究,目前已有近60年的歷史,技術已經發展得較成熟,但是角度、光照、遮擋、模糊等影響人臉質量的干擾仍是挑戰。行人重識別誕生于多相機目標跟蹤,后因其重要性被作為一個獨立的任務以解決跨相機的身份識別問題,隨著精度的提高,目前已經能作為人臉識別的一個補充,比如在拍不到人臉的場景。
人臉識別方法和行人重識別方法的流程大致相同,典型的流程包括:1、檢測,定位出圖片中人臉或者人體的位置;2、預處理,對檢測的人臉或者人體做對齊處理,人臉因其相對剛性的結構,可以通過關鍵點做對齊,人體一般做粗對齊,比如把圖片縮放到同一大小;3、特征提取,對對齊后的人臉或者人體提取能代表其身份信息的特征,一般要求特征對光照、角度、遮擋、年齡變化具有一定的魯棒性,目前典型的方案是采用訓練好的深度卷積神經網絡提取特征;4、特征比對,計算提取出的特征與已經注冊的底庫特征的相似度,相似度最高的作為其身份。
基于上述現有內容,一般基于視覺的身份識別方法存在四處不足:
單一模態精度不足,單一的人臉識別和單一的行人重識別技術都有其局限性,人臉識別精度受光照、角度、遮擋、模糊等干擾,在底庫規模大情況精度也會受影響,更極端情況下可能拍不到人臉。行人重識別比較依賴衣服款式及顏色,所以跨天識別能力弱,此外光照、角度、遮擋、模糊對人體亦是挑戰;
簡單融合人臉識別和行人重識別的方法計算復雜度高,人臉識別方法和行人重識別都有其獨立的流程,簡單融合會導致兩個流程需要分別計算,存在冗余;
以質量判斷識別所采用的模態的方法無法實現跨模態的識別,比如有的場景只拍到了人體,但是注冊的底庫只有比較清晰的人臉可用,這就會導致無法識別;
人臉與人體特征層融合的方法未能充分利用人臉和人體的關聯信息,比如同一人其人臉和人體的膚色是一致的,長的胖的人臉會略圓。二者之間的關聯信息可以為對方提供補充信息,特征層的融合會忽略此信息。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視圖身份識別方法。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多視圖身份識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對輸入圖片采用一體化的檢測網絡進行人臉、人體、上半身檢測,檢測網絡基于anchor-free的檢測框架,共享同一熱力圖,同時回歸人臉坐標、人體坐標、上半身坐標;
依據坐標信息,對人臉、人體、上半身分別進行預處理,先檢測人臉的關鍵點,并根據關鍵點進行人臉對齊,再將人體和上半身通過縮放至統一大小實現上半身對齊和人體對齊,形成新的輸入圖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贏識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未經贏識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86381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