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反滲透濃水的脫鹽處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852023.5 | 申請日: | 2021-07-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582415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1-17 |
| 發明(設計)人: | 何治柯;朱夢珂;譚智友;吉邢虎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9/00 | 分類號: | C02F9/00;C02F1/52;C02F1/00;C02F1/28;C02F1/66 |
| 代理公司: | 武漢科皓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蘭嵐 |
| 地址: | 430072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反滲透 脫鹽 處理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反滲透濃水的脫鹽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鈣鹽和偏鋁酸鈉加入到濃水中,進行第一混合反應,固液分離得到第一濾液;將鈣鹽和偏鋁酸鈉加入到所述第一濾液中,進行第二混合反應,固液分離得到第二濾液;將所述第二濾液與二氧化碳反應,得到懸濁液;向所述懸濁液中加入活性白土,固液分離得到脫鹽處理后的反滲透濃水。本發明的處理方法對反滲透濃水中的鈣離子、鎂離子的去除率可達99%以上,硫酸根離子的去除率可達94%以上,氯離子的去除率最高可達88%以上,極大地降低了反滲透濃水回用時的結垢能力以及腐蝕能力。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污水處理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反滲透濃水的脫鹽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反滲透水處理技術憑借其低耗、高效、無污染等優勢在當下的城市污水、工業濃水、純水制備、海水淡化等諸多領域均有應用,被視為緩解資源危機、保護環境的一項重要技術。
反滲透濃水是指采用反滲透系統制備工業純水后產生的濃水。一般反滲透濃水的回收率在50%-80%,所以在凈化水的同時會產生大量的濃水,其排出的濃水中含有高濃度的無機鹽。直接將反滲透濃水排放不僅會浪費大量的水資源,還會污染環境,因此,反滲透濃水的脫鹽處理對實現其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常用的脫鹽方法包括:離子交換樹脂法,膜分離法(主要包括反滲透法和納濾膜分離法)、電滲析法等。其中,離子交換法脫鹽效果顯著,脫鹽率幾乎可達100%,但采用離子交換法脫鹽時,需要使用酸堿對離子交換樹脂再生處理,會產生大量廢酸廢堿污水。膜分離可以根據溶液中各組分粒徑大小不同來實現選擇性分離,但膜分離中膜組件容易被堵塞污染,需要及時更換或用酸堿清洗維護。電滲析法是在外加直流電場作用下,利用離子交換膜對溶液中離子的選擇透過性而達到除鹽或濃縮目的的方法,具有效率高、工藝簡單、操作方便、對物料鹽濃度適應性大、濃水排放量較少等優點。但是電滲析設備部件多,組裝要求高;且電滲析容易產生極化結垢和中性擾亂現象,一旦結垢會造成脫鹽效率大幅度下降,需要及時使用酸堿清洗處理或更換。雖然上述方法具有較高的脫鹽率,但是均存在操作復雜、成本較高、設備維護繁瑣、會產生酸堿廢液等缺點。
現有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利用特殊的藥劑來處理濃水的方法,這類方法雖然操作相對簡單,不需要借助復雜的設備,但是普通存在脫鹽效率偏低的問題,特別是氯離子的去除效果差,不具有廣泛的推廣性,處理后的濃水也難以達到合格的回收標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反滲透濃水的脫鹽處理方法,該方法能夠高效的去除濃水中的鈣離子、鎂離子、硫酸根離子、氯離子以及部分引入的鈉離子,不僅操作簡單、脫鹽效率高,而且無廢液產生、對環境友好。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反滲透濃水的脫鹽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將鈣鹽和偏鋁酸鈉加入到濃水中,進行第一混合反應,固液分離得到第一濾液;
將鈣鹽和偏鋁酸鈉加入到所述第一濾液中,進行第二混合反應,固液分離得到第二濾液;
將所述第二濾液與二氧化碳反應,得到懸濁液;
向所述懸濁液中加入活性白土,固液分離得到脫鹽處理后的反滲透濃水。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在進行第一混合反應前,還包括以下步驟:檢測濃水中硫酸根離子和氯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鈣鹽為氧化鈣或氫氧化鈣中的一種或兩者的組合。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第一混合反應中,鈣鹽、偏鋁酸鈉與所述硫酸根離子的物質的量的比為(10~4):(4~1):1。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第二混合反應中,鈣鹽、偏鋁酸鈉與所述氯離子的物質的量的比為(8~4):(4~1):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大學,未經武漢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85202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