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具備抗菌功能的可UV固化加硬樹脂及合成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800922.0 | 申請日: | 2021-07-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54935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26 |
| 發明(設計)人: | 金國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欣麟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9D5/14 | 分類號: | C09D5/14;C09D5/24;C09D175/14 |
| 代理公司: | 杭州科術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3453 | 代理人: | 曾勇 |
| 地址: | 321100 浙江省金***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具備 抗菌 功能 uv 固化 樹脂 合成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具備抗菌功能的可UV固化加硬樹脂及合成方法,由以下原料組成:端三丙烯酰氧基季戊四醇金屬酞菁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光引發劑、MIBK、MEK、流平劑、爽滑劑、AF表面防油污助劑。本發明用UV固化的殺菌防靜電防指紋樹脂材料制成的涂層均具有快速的超強殺菌能力和防靜電能力,同時具有永久性,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可以很好的應用于顯示器窗口或者屏幕玻璃表面的涂層處理,亦適合于醫療用不銹鋼及廚房大理石等表面涂層處理。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樹脂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具備抗菌功能的可UV固化加硬樹脂及合成方法。
背景技術
涂料是指涂布于物體表面,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起保護、裝飾或其他特殊功能薄膜的一類液體或固體材料。涂料的分類方法有很多,按照功能和用途可分為建筑涂料、工業涂料、家用涂料、輔助涂料等多種。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城市化的發展,醫療以及生活用具越來受到人們的重視。UV涂料是一種常用的醫療以及生活用具涂料,主要用于對建筑物的表面進行保護。UV涂料可通過浸涂、淋涂、漆涂、旋涂,甚至真空涂等方法涂布后,再經紫外線光子照射而固化成膜,在使用中具有固化速度快、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能源、不污染環境、應用范圍廣等優點。
現有的UV光固化涂料雖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但是在對醫療用不銹鋼及廚房大理石表面的使用過程中仍存有缺陷,由于UV涂料本身是有機液態涂料且各類不銹鋼及大理石自身內部結構不一,在凝結成固態材料一段時間后,其涂層上易附著微生物,各類微生物分泌的物質會分解固化后的UV光固化涂料,影響UV 光固化建筑涂料的使用壽命,微生物的產生影響了對其涂料所需要保護的產品進行抗菌保護。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具備抗菌功能的可UV固化加硬樹脂及合成方法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具備抗菌功能的可UV固化加硬樹脂及合成方法,本發明本發明用UV固化的殺菌防靜電防指紋樹脂材料制成的涂層均具有快速的超強殺菌能力和防靜電能力,同時具有永久性,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可以很好的應用于顯示器窗口或者屏幕玻璃表面的涂層處理,亦適合于醫療用不銹鋼及廚房大理石等表面涂層處理。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具備抗菌功能的可UV固化加硬樹脂,由以下原料組成:端三丙烯酰氧基季戊四醇金屬酞菁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光引發劑、MIBK、MEK、流平劑、爽滑劑、AF表面防油污助劑。
優選的,所述原料的重量百分比為:端三丙烯酰氧基季戊四醇金屬酞菁酸酯 5-20%、聚氨酯丙烯酸酯30-35%、光引發劑4-6%、MIBK30-35%、MEK10-15%、流平劑0.1-0.3%、爽滑劑0.2-0.5%、AF表面防油污助劑0.5-1%。
優選的,所述端三丙烯酰氧基季戊四醇金屬酞菁酸酯由四羧基金屬酞菁鋅以及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反應制得。
優選的,所述四羧基金屬酞菁鋅由偏苯三甲酸酐、尿素、氯化鋅以及鉬酸銨反應制得。
優選的,所述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先在燒瓶中加入端三丙烯酰氧基季戊四醇金屬酞菁酸酯,再依次加入聚氨酯丙烯酸酯、MIBK、MEK,升溫至75-80℃,開始攪拌反應,攪拌速度為 180-200r/min,攪拌5-7h,攪拌完成后冷卻至常溫;
步驟2、再依次在步驟1反應后的燒瓶中加入光引發劑、流平劑、爽滑劑、 AF表面防油污助劑,常溫攪拌5-7h,攪拌速度170-210r/min,攪拌停止后,靜置消泡,得到光固化涂液;
步驟3、步驟2中光固化涂液的膠液固含量為45-50%,將光固化涂液涂布于 PET基材膜的透明基材層表面,按照固含量、涂層厚度采用線棒在涂層膜膜內涂層面上水平勻速拉膜,將涂布好抗菌涂層的膜放入130-140℃的烘箱中加熱 90-100s,然后放入UV燈下光固化8-10s,即得具備抗菌功能的可UV固化加硬樹脂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欣麟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未經浙江欣麟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80092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