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鰭式場效應晶體管源漏寄生電阻分解結構及測試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798892.4 | 申請日: | 2021-07-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517349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7-21 |
| 發明(設計)人: | 蘇炳熏;楊展悌;葉甜春;羅軍;趙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銳立平芯微電子(廣州)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29/78 | 分類號: | H01L29/78;H01L23/544;H01L21/66;G01R27/08;G01R31/26 |
| 代理公司: | 無錫市匯誠永信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曹慧萍 |
| 地址: | 510000 廣東省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場效應 晶體管 寄生 電阻 分解 結構 測試 | ||
1.一種鰭式場效應晶體管源漏寄生電阻分解結構,所述鰭式場效應晶體管包括鰭、分布于所述鰭的柵極區、源漏極區、接觸層、分布于所述源漏極區兩側的延伸層,相鄰兩個所述柵極區之間設置有一個所述接觸層,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漏寄生電阻包括分布于所述接觸層的源漏接觸電阻、分布于所述源漏極區的外延生長電阻、分布于所述延伸層的延伸電阻、分布于所述延伸電阻之間的柵極驅動信道電阻,所述源漏接觸電阻、外延生長電阻、延伸電阻、柵極驅動信道電阻串聯,所述源漏接觸電阻包括第一接觸電阻、第二接觸電阻,所述外延生長電阻包括第一外延生長電阻、第二外延生長電阻,所述延伸電阻包括第一延伸電阻、第二延伸電阻,所述第一接觸電阻、第一外延生長電阻、第一延伸電阻、柵極驅動信道電阻、第二延伸電阻、第二外延生長電阻、第二接觸電阻依次串聯;
選取若干個所述接觸層之間的區域作為總測試區,所述總測試區包括至少三個不同測試區間,不同所述測試區間的鰭長度沿所述鰭方向依次遞增,所述測試區間包括三個,分別為第一測試區間、第二測試區間、第三測試區間,所述第一測試區間、第二測試區間、第三測試區間的鰭長度沿所述鰭方向依次遞增;
不同所述測試區間通過所述接觸層分隔,所述總測試區一端的所述接觸層與驅動電流源連接,另一端的所述接觸層接地;所述總測試區域內的接觸層為九個,九個所述接觸層分別為第一接觸層~第九接觸層,所述第二接觸層與所述第三接觸層之間的區域為所述第一測試區間,所述第三接觸層和所述第五接觸層之間的區域為所述第二測試區間,所述第五接觸層和所述第八接觸層之間的區域為所述第三測試區間;
每個所述測試區間兩側的所述接觸層為電壓測試點;所述總測試區包括四個電壓測試點:第一電壓測試點、第二電壓測試點、第三電壓測試點、第四電壓測試點,且所述第一電壓測試點、第二電壓測試點、第三電壓測試點、第四電壓測試點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二接觸層、第三接觸層、第五接觸層、第八接觸層;
通過電壓測試點對每個測試區間的電壓進行測試,計算獲取不同測試區間的源漏寄生電阻,實現源漏接觸電阻、外延生長電阻、延伸電阻、柵極驅動信道電阻的提取。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鰭式場效應晶體管源漏寄生電阻分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鰭為單根鰭,所述接觸層分布于所述單根鰭或所述鰭包括至少兩根,所述接觸層分布于一根所述鰭或所述接觸層跨接至少兩根所述鰭。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鰭式場效應晶體管源漏寄生電阻分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鰭為條狀、L型、U型或以上至少兩種形狀的組合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銳立平芯微電子(廣州)有限責任公司,未經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銳立平芯微電子(廣州)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798892.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