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壓裝裝置裝配轉向器殼體襯套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785612.6 | 申請日: | 2021-07-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458754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04 |
| 發明(設計)人: | 杜圣軍;文衛平;陳永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荊州恒隆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P19/027 | 分類號: | B23P19/027 |
| 代理公司: | 荊州市亞德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42216 | 代理人: | 蔡昌偉 |
| 地址: | 43400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裝置 裝配 轉向器 殼體 襯套 方法 | ||
1.一種利用壓裝裝置裝配轉向器殼體襯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驟:
1)、首先將襯套(1)套裝在裝配裝置的限位頭(2)上,要求襯套(1)的下端面與裝配裝置的壓裝管(7)頂部端面完全接觸;以使襯套(1)階梯狀的凸臺與限位頭(2)上的擠壓器(16)水平對應;
2)、襯套(1)套裝完成后,將壓裝筒(11)套裝在限位頭(2)上,然后啟動裝配裝置的工作電源,上壓裝缸(5)的活塞桿下行,由此通過下壓頭(12)壓迫壓裝筒(11)沿限位頭(2)和壓裝管(7)下行;
3)、壓裝筒(11)下行過程中,由于壓裝管(7)頂部端面對襯套(1)形成限位支撐,且壓裝筒(11)的下端口為擴口型,當襯套(1)上端進入壓裝筒(11),襯套(1)下端的凸臺與壓裝筒(11)的下端口接觸時,下行的壓裝筒(11)通過下端口對襯套(1)形成徑向擠壓,迫使襯套(1)徑向收縮,隨著壓裝筒(11)的繼續下行,襯套(1)整體進入壓裝筒(11)內;此時的限位頭(2)位于壓裝筒內上端;
4)、當襯套(1)整體進入壓裝筒(11)內后,上壓裝缸(5)停止下行并上行復位,上壓裝缸(5)上行到位后,將轉向器殼體(17)套裝在壓裝筒(11)上,此時,上壓裝缸(5)再次下行,通過下壓頭(12)壓迫轉向器殼體(17)沿壓裝筒(11)下行;
5)、轉向器殼體(17)下行過程中,轉向器殼體(17)通過大徑段的變徑臺肩面對壓裝筒(11)的上端口緊密接觸并形成壓迫,由此在下壓頭(12)作用下通過臺肩面帶動壓裝筒(11)隨動下行;
6)、轉向器殼體(17)帶動壓裝筒(11)隨動下行的過程中,襯套(1)相對于壓裝筒(11)上行,由于壓裝筒(11)的上端口為漸縮型,且壓裝筒(11)的上端口內徑與轉向器殼體(17)小徑段的內徑相同,襯套(1)相對于壓裝筒(11)上行過程中徑向繼續收縮,隨著轉向器殼體(17)的繼續下行,襯套(1)由壓裝筒(11)的上端口冒出,順利進入至轉向器殼體(17)小徑段內并逐步與位于轉向器殼體(17)小徑段的襯套卡槽形成對應;
7)、襯套(1)逐步與位于轉向器殼體(17)小徑段的襯套卡槽形成對應的過程中,壓裝筒(11)的下端口與彈簧座(9)接觸,并通過彈簧座(9)下壓復位彈簧(10)使其蓄能,當轉向器殼體(17)繼續下行與限位筒(8)頂部接觸時,表明轉向器殼體(17)下行到位,此時,下壓頭(12)停止下行,在下壓頭(12)和限位筒(8)的相互配合下,對轉向器殼體(17)的軸向形成夾緊狀態;
8)、對轉向器殼體(17)軸向形成夾緊狀態的同時;襯套(1)的頂部與轉向器殼體(17)小徑段的變徑臺肩形成接觸狀態,襯套(1)的凸臺與襯套卡槽形成對應;表明襯套(1)在轉向器殼體(17)內的軸向位置安裝到位;
9)、襯套(1)軸向位置安裝到位后,下頂升缸(6)動作,通過活塞桿帶動擴徑桿(13)在壓裝管(7)的中心孔內上行,由于擴徑桿(13)的上端為錐形,擴徑桿(13)上行過程中,通過錐形的頂端首先插入至擠壓頭(14)尾端的擠壓間隙內,并隨著擴徑桿(13)的不斷上行對擠壓頭(14)形成擠壓,迫使擠壓頭(14)徑向伸出,由此對襯套(1)內壁形成擠壓,使襯套(1)的凸臺進入襯套卡槽內,完成襯套(1)在轉向器殼體(17)內的徑向位置安裝;
10)、襯套(1)徑向位置安裝完成后,旋轉缸(20)動作,通過旋轉臂(24)和撥動桿(23)帶動壓裝管(7)呈45度周向往返轉動,進而帶動轉向器殼體(17)45度周向往返轉動,以使各擠壓頭(14)相對于襯套(1)內壁周向滑動,從而加強襯套(1)的裝配,使襯套(1)各部位完全進入襯套卡槽內,保證襯套(1)內壁與襯套卡槽外壁的平齊;
11)、上述動作完成后,上壓裝缸(5)、下頂升缸(6)分別復位,將完成襯套(1)安裝的轉向器殼體(17)取下后,在復位彈簧(10)的作用下壓裝筒(11)上行彈起,將壓裝筒(11)取下后即可進入下一工作循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荊州恒隆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未經荊州恒隆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785612.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