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隧道洞門結構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784456.1 | 申請日: | 2021-07-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700494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6-23 |
| 發明(設計)人: | 沈躍輝;錢師雄;施有志;李偉;胡志位;劉石長;王鳳喜;姚加煥;王澤坤;金仁貴;王蕾;向凱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十六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廈門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廈門理工學院 |
| 主分類號: | E21D9/14 | 分類號: | E21D9/14;E02D29/16;E03F3/04;E02D29/02;E02D5/74;E02D17/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東方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陳亞斌;關兆輝 |
| 地址: | 313000 ***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隧道 結構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種隧道洞門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襯砌結構,所述襯砌結構設置在隧道內,所述襯砌結構包括有隧道明洞襯砌(1)和隧道暗洞襯砌(2);
所述隧道洞門結構與所述隧道相連,所述隧道洞門結構通過雙層錨筋(4)和隧道明洞襯砌(1)固定連接;
洞門擋墻(3),所述洞門擋墻(3)設置在所述隧道洞門結構靠近河谷的一側;以及
洞門邊坡防護結構,所述洞門邊坡防護結構設置在所述隧道洞門結構上方;
所述洞門邊坡防護結構還包括回填土層,所述回填土層設置在所述隧道洞門結構上方,所述回填土層底部設置有碎石層,所述碎石層上方設置有厚耕植土層,所述厚耕植土層與所述碎石層之間設置有厚黏土隔水層;
所述洞門擋墻(3)內側設置有第一透水管(7),所述第一透水管(7)與所述隧道洞門結構內壁平行設置,所述隧道洞門結構底部設置有預埋排水管(8),所述預埋排水管(8)與所述第一透水管(7)通過多通管(14)相連接;
所述洞門邊坡的回填土層內預埋有第二透水管(9)、第三透水管(15)和第四透水管(18),所述第二透水管(9)和所述第四透水管均橫向設置,所述第三透水管(15)縱向設置,所述第二透水管(9)、第三透水管(15)和第四透水管(18)通過多通管(14)相連接,所述第二透水管(9)與所述第三透水管(15)相連的一端低于沒有相連的一端,所述第四透水管(18)與所述第三透水管(15)相連的一端低于沒有相連的一端,所述第二透水管(9)設置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二透水管(9)平行設置,所述第四透水管(18)設置有多根,多根所述第四透水管(18)平行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洞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明洞襯砌(1)和隧道暗洞襯砌(2)之間設置有2CM寬的沉降縫(13),所述沉降縫(13)垂直于地面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洞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層錨筋(4)為兩根平行設置的HRB400鋼筋,所述雙層錨筋(4)的端部與所述隧道明洞襯砌(1)的主筋固定相連。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洞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洞門結構的頂部設置有第一排水溝(5),所述第一排水溝(5)與所述回填土層相接觸,所述第一排水溝(5)與所述回填土層上表面的最低點齊平,所述洞門擋墻(3)靠近河谷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二排水溝(6),所述第二排水溝(6)與所述洞門擋墻(3)靠近河谷的側壁平行設置,所述第一排水溝(5)與所述第二排水溝(6)頂端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洞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洞門結構上方設置有隧道洞口仰坡(16),所述隧道洞口仰坡(16)設置有主動防護網(10)和被動防護網(11),所述主動防護網(10)平鋪設置在隧道洞口仰坡(16)上表面,所述被動防護網(11)垂直設置在所述隧道洞口仰坡(16)上表面,所述主動防護網(10)的頂端與所述被動防護網(11)的端部固定相連。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洞門結構,其特征在于:隧道洞口邊坡開挖面鋪設鋼筋網,且在所述鋼筋網之間布設錨桿(12),將所述錨桿(12)的頂端與所述鋼筋網固定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十六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廈門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廈門理工學院,未經中鐵十六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廈門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廈門理工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784456.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DVL內外誤差標定方法
- 下一篇:一種高精度油缸位移傳感器及液壓油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