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無待機無鑰匙喚醒車輛的系統與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741684.0 | 申請日: | 2021-07-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635862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13 |
| 發明(設計)人: | 文翊;高廣博;蘇鵬;孫國正;李澤彬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R25/24 | 分類號: | B60R25/24;B60R25/01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漢永嘉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丹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待機 鑰匙 喚醒 車輛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無待機無鑰匙喚醒車輛的系統,包括遙控鑰匙和電磁波接收裝置,其中,所述遙控鑰匙,用于生成并發送電磁波;所述電磁波接收裝置,為等離子共振電磁參數增強雙金屬?介質異質材料,用于接收遙控鑰匙發送的電磁波后開啟車門并喚醒車輛或關閉車門。本發明能保證無鑰匙進入系統在車輛待機或鎖止時可以完全物理狀態不消耗蓄電池電量,從而保證車輛蓄電池電力系統持久運行,從而進一步提高車輛蓄電池電量管理水平,降低車輛虧電風險,為其他電子設備讓出部分設計空間。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車輛無線電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無待機無鑰匙喚醒車輛的系統與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相關的無鑰匙進入系統比較成熟成熟,主要有1、傳統的應答式路線:在車輛門把手上安裝實體按鈕式開關或將開關隱藏設計與門把手拉絲后,駕駛員按下門把手上實體按鈕式開關或拉動門把手時,激活車內無鑰匙進入系統,無鑰匙進入系統發送紅外或藍牙信號,駕駛員身上遙控鑰匙收到信號后自動回發解鎖信號(一般遙控鑰匙解鎖原理),從而車輛解鎖起到無鑰匙進入目標。2、IC卡式,以特斯拉為主,其鑰匙為IC卡,駕駛員通過刷寫B柱感應區,解鎖車門進入,其原理和門禁IC卡原理完全一致不在贅述。3、藍牙原理,系統和鑰匙自動藍牙匹配,鑰匙在車輛附近車輛自動開鎖。
幾種方案都非常成熟而且各有優缺點,但本發明新式無電式無鑰匙進入系統及方法背景在于目前電子設備充分搭載且日趨完善的今天,由于車輛電池系統依然維持12V標準,其保證的電量及其有限(通道下一般車輛維持供電均小于30分鐘),故車企有嚴苛的暗電流控制標準,已保證車輛鎖止時不消耗過度電量,防止啟動虧電,但無鑰匙進入系統作為一個典型的車輛鎖止狀態啟動的功能其在車輛鎖止狀態能源消耗占此時車輛能源消耗的60%以上。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待機無鑰匙喚醒車輛的系統與方法,保證無鑰匙進入系統在車輛待機或鎖止時可以完全物理狀態不消耗蓄電池電量,從而保證車輛蓄電池電力系統持久運行,從而進一步提高車輛蓄電池電量管理水平,降低車輛虧電風險,為其他電子設備讓出部分設計空間。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無待機無鑰匙喚醒車輛的系統,包括遙控鑰匙和電磁波接收裝置,其中,
所述遙控鑰匙,用于生成并發送電磁波;
所述電磁波接收裝置,為等離子共振電磁參數增強雙金屬-介質異質材料,用于接收遙控鑰匙發送的電磁波后開啟車門并喚醒車輛或關閉車門。
所述等離子共振電磁參數增強雙金屬-介質異質材料為等離子共振電磁增強Co/Fe/C異質材料,其有效組分為Co,Fe和C,鈷鐵原子比為6.12~47.08,C原子百分含量為11~66.66%;該材料為在表面包覆C的Co粒子的表面沉積Fe/C核殼納米晶,形成具有草莓狀的表面等離子體;Co粒子為六方晶系,形狀為纖維狀或分級花狀結構中的一種;Fe為立方晶系的納米晶,其直徑為20~470nm;該材料是在2~18GHz頻率范圍內,該材料的介電常數實部和虛部相對于分級前驅物Co分別增加0.5~5.8和5.5~32000倍,磁導率實部和虛部相對于分級前驅物Co分別增加0.4~3.7和0.02~46.4倍。
所述遙控鑰匙包括與電路板分別電連接的控制芯片、紅外接收器、電源、解碼放大器、紅外發生器和按鍵接收器,所述按鍵接收器外部連接有相應功能的控制按鍵,還包括與控制芯片電連接的射頻電磁波發生裝置,所述射頻電磁波發生裝置包括電子流生成模塊和電磁波生成模塊,其中,
所述電子流生成模塊,用于生成電子流;
所述電磁波生成模塊,用于生成電磁波,該模塊設有入射部,在所述入射部內設置有攔截電子并改變電子行進方向的變向機構與改變電子速度與行進方向的導向機構,所述導向機構遠離電子流生成模塊的一端為陽極端,所述導向機構包括與市電連接的電感線圈和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并輸向陽極端的高壓整流二極管,所述電感線圈和所述高壓整流二極管串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74168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