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低電流密度電解高砷陽極板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735659.1 | 申請日: | 2021-06-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56463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29 |
| 發明(設計)人: | 李永杰;劉素紅;楊雯錦;袁永鋒;李丕強;李經理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南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5C1/12 | 分類號: | C25C1/12 |
| 代理公司: | 鄭州大通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1111 | 代理人: | 李秋紅 |
| 地址: | 459000***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流密度 電解 陽極板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低電流密度電解高砷陽極板的方法。首先以粗銅為原料,投入陽極爐中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產出陽極銅;陽極銅投入電解槽中進行電解,電解過程中有效控制電解液的溫度、銅離子濃度、砷離子濃度、硫酸濃度以及電解液循環流量和陰極板電流密度,電解后產出高砷銅電解液;所得高砷銅電解液中加入鈦化合物進行除雜,電解液中的砷離子以砷酸鈉的形式從系統中分離出來;所得電解液加入硫酸銅進行補銅,除雜補銅后所得電解液直接進入電解過程的電解液循環系統,與原有電解液充分混合,然后參與到陰極銅電解過程;電解過程結束后,陰極銅從陰極板表面剝離,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陰極銅。通過本發明能夠有效解決高砷陽極板電解的有效處理。
一、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銅冶煉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在低電流密度下、對高砷陽極板進行電解,產出符合國家標準的陰極銅;即具體涉及一種低電流密度電解高砷陽極板的方法。
二、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國際市場上對銅的需求量不斷升高,而高品質銅精礦的儲量日趨減少,高雜、高砷銅精礦已成為銅冶煉的重要原料來源。由于各種雜質在銅冶煉系統中不斷循環累計,導致銅電解精煉過程中,需面臨陽極板中砷含量高、電解液中砷的有效脫除等技術問題。
在銅電解精煉過程中,砷與銅的電位很接近,當電解液中的砷含量過高時,極易與銅一并在陰極析出,同時容易產生“飄浮陽極泥”,機械粘附在陰極上,惡化陰極銅的物理化學性質。
在李敬忠的《銅電解過程中對低銅高砷系統的控制實踐》、王中月的《高鎳、砷、銻陽極銅的電解精煉實踐》等文章中提出關于高砷陽極板電解的嘗試。但所提出的方法只針對于As含量在0.5%左右的高砷陽極板。而對于砷含量更高的陽極板并未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對于以含砷極高的粗銅作為原料經多次氧化還原,產出含砷1.0%以上的高砷陽極板,尚無有效的處理辦法。
三、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目前對產出含砷1.0%以上的高砷陽極板尚無有效處理方法的情況下,本發明提供一種低電流密度電解高砷陽極板的方法。本發明技術方案在低電流密度下,對高砷陽極板進行電解,產出符合國家標準的陰極銅。通過本發明技術方案能夠有效解決高砷陽極板(As≥1.0%)電解的有效處理。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本發明提供一種低電流密度電解高砷陽極板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首先以粗銅為原料,按照常規方法投入陽極爐中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產出陽極銅;
b、將步驟a產出的陽極銅投入電解槽中進行電解,電解過程中控制電解液的溫度為65~70℃,銅離子濃度為40~50g/L,砷離子濃度為10~35g/L,硫酸濃度為150~180g/L;電解液循環流量為每1.5~2.5h循環一次電解液;陰極板電流密度為130~200A/m2;電解后產出高砷銅電解液;
c、將步驟b所得高砷銅電解液中加入鈦化合物進行除雜,經過除雜,電解液中的砷離子以砷酸鈉的形式從系統中分離出來;
d、將步驟c除雜后所得電解液加入硫酸銅進行補銅,除雜補銅后所得電解液中銅離子濃度為45~60g/L,砷離子濃度為≤1g/L,硫酸濃度為250~320g/L;
e、步驟d除雜后所得電解液直接進入電解過程的電解液循環系統,與原有電解液充分混合,然后參與到陰極銅電解過程;電解過程結束后,陰極銅從陰極板表面剝離,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陰極銅。
根據上述的低電流密度電解高砷陽極板的方法,步驟a中所述粗銅中砷含量為3~10%;所述陽極銅中砷含量為1~2.5%。
根據上述的低電流密度電解高砷陽極板的方法,步驟b電解過程中,通過連續加入的方式加入添加劑骨膠和硫脲,其中骨膠的加入量為60~80g/(噸陰極銅);硫脲的加入量為70~90g/(噸陰極銅)。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南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河南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73565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