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幕墻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731333.1 | 申請日: | 2021-06-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8930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14 |
| 發明(設計)人: | 石語國;葉勝軍;秦玉歡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十七冶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B2/88 | 分類號: | E04B2/88;E04B5/00;E04B1/76;E04B1/66;E04B1/38;H02J7/35;H02N11/00;H02S40/42;H02S20/22 |
| 代理公司: | 馬鞍山市金橋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陳超強 |
| 地址: | 243000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幕墻 結構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幕墻結構及其施工方法,涉及多層幕墻技術領域。該幕墻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將通常取代幕墻的太陽能光伏板而垂直設置在幕墻后,幕墻才采用全透光幕墻,降低對幕墻外的反射率,減少光污染,同時也提高太陽能光伏發電板的效率,將另外兩層功能幕墻設置在橫梁和樓板之間,也降低了另外兩層幕墻的材料用量,在有太陽能光伏板對光線的吸收后,也降低了另外兩層幕墻的材料要求,進一步降低幕墻建設成本。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多層幕墻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幕墻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幕墻是建筑的外墻圍護,不承重,像幕布一樣掛上去,故又稱為“帷幕墻”,是現代大型和高層建筑常用的帶有裝飾效果的輕質墻體。由面板和支承結構體系組成的,可相對主體結構有一定位移能力或自身有一定變形能力、不承擔主體結構所作用的建筑外圍護結構或裝飾性結構(外墻框架式支撐體系也是幕墻體系的一種)。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建筑師設計理念“人性之于建筑”的提升,建筑物越來越向高層、高檔、多功能方向發展。因此建筑幕墻產品也必然向高新技術和多功能的方向發展,才能適應人們日漸增強的環保節能意識,滿足市場對建筑幕墻功能的需求。
雙層幕墻或者通風幕墻作為比較流行的建筑外圍護結構,起源于北美,在歐洲獲得廣泛的應用。就換氣方式而言,可以將它分為兩大體系:內通風和外通風。內通風雙層幕墻的外層為封閉式結構,換氣在幕墻的兩層空間內進行,通常需要集中強制通風系統的配合才能進行與自然界的交換,達到最終效果。內通風雙層幕墻體系在意大利應用較多;外通風借助建筑外空氣,通過雙層幕墻的進風口和出風口合理組織氣流,直接與自然界形成交換,達到最終的效果。外通風雙層幕墻在德國、英國的應用比較多。
一般而言,雙層幕墻的造價比普通幕墻高出很多,因此需要探討新的幕墻結構,使其即具有雙層幕墻的優越性,又具有普通幕墻的經濟性。
在現代幕墻設計中也漸漸加用光伏發電裝置,但直接在幕墻外加設光伏發電板會造成兩個問題,一、光伏發電板具有一定反光性(相比于全透光幕墻或吸光幕墻),會在城市環境中造成光污染,輕則干擾工作環境,重則影響駕駛員視線引發交通事故;二、光伏發電板的集熱效果較好會導致幕墻內的溫度較高,雖然可以產生電能但反而加重了空調系統的負擔。
因此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新的幕墻結構以及施工方法,將通常取代幕墻的太陽能光伏板而垂直設置在幕墻后,幕墻才采用全透光幕墻,降低對幕墻外的反射率,減少光污染,同時也提高太陽能光伏發電板的效率,將另外兩層功能幕墻設置在橫梁和樓板之間,也降低了另外兩層幕墻的材料用量,在有太陽能光伏板對光線的吸收后,也降低了另外兩層幕墻的材料要求,進一步降低幕墻建設成本。
發明內容
(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幕墻結構及其施工方法,解決了傳統多層幕墻成本高、光伏發電幕墻有光污染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幕墻結構,包括上樓板、下樓板、上橫梁、下橫梁,所述上橫梁上設置有上樓板,所述下橫梁上設置為下樓板,所述上樓板、下樓板的外側通過銷釘安裝有全透光幕墻,所述上樓板、下樓板之間設通過下角鋼和上角鋼設置有太陽能光伏組件,所述太陽能光伏組件垂直于全透光幕墻,所述上橫梁與下樓板之間從左至右依次設置有半透光幕墻和隔熱幕墻,所述半透光幕墻和隔熱幕墻均與全透光幕墻平行,所述半透光幕墻和隔熱幕墻之間為真空腔室;
所述太陽能光伏組件包括散熱板,所述散熱板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溫差發電板,所述溫差發電板的外側均設置有光伏發電板。
優選的,所述散熱板包括散熱板本體,所述散熱板本體內設置有進水管和出水管,所述進水管和出水管之間有多根平行設置的冷卻管連通。
優選的,所述半透光幕墻和隔熱幕墻通過外角鋼、槽鋼和內角鋼設置在上橫梁與下樓板之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十七冶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國十七冶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73133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