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團粒秈粳中間型廣親和恢復系的選育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727355.0 | 申請日: | 2021-06-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66191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06 |
| 發明(設計)人: | 林建榮;仇天松;華宇峰;石旭東;吳明國;許會偉;施勇烽;嚴昕;宋昕蔚;孫冰 | 申請(專利權)人: | 高郵周邶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中國水稻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H1/02 | 分類號: | A01H1/02;A01H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創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73 | 代理人: | 王華 |
| 地址: | 225600 江蘇省揚***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團粒 中間 親和 恢復 選育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團粒秈粳中間型廣親和恢復系的選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以團粒型的粳稻常規稻、恢復系或者保持系其中一種與秈粳中間型廣親和恢復系雜交,再自交一代,并觀察分離群體各單株的粒型,從中挑選出團粒型且株葉形態優良的單株收獲種子,連續多代自交,以株系為單位,每個世代均對各株系的各個單株的粒型和株葉形態進行選擇,連續多代選擇后獲得遺傳穩定的團粒型秈粳中間型廣親和恢復系。此方法可操作性強,不需要高精度的復雜步驟進行培育,普適性強。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團粒秈粳中間型廣親和恢復系的選育方法,屬于水稻育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雜種優勢的利用使我國水稻單產大幅度提高,目前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約占我國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0%。雜交水稻新品種選育是雜交水稻產業發展的原始動力,早期我國選育的雜交水稻品種以亞種內雜交稻為主,而且主要集中在秈亞種內;由于解決了亞種間雜交稻的親和性等問題,同時憑借在產量、抗性等方面表現出的巨大優勢,近些年來通過審定的秈粳亞種間雜交稻新品種越來越多,使我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并且推動了我國雜交水稻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預示著一個新的育種階段的來臨,而當前恰好處于過渡階段,即亞種內雜交向秈粳亞種間雜交過渡的階段。
目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特別是浙江省的多家育種單位和種子企業,獨立或者聯合選育了多個秈粳亞種間雜交稻新品種,其中以寧波市農科院選育的甬優系列品種和中國水稻研究所選育的春優系列品種為代表,這些品種目前正處于推廣應用階段。
由于秈粳亞種間雜交稻研究起步較晚,目前秈粳亞種間雜交稻還主要是以粳不秈恢的方式進行配組,并且多數是利用三系雜交系統,兩系雜交的秈粳亞種間雜交稻品種較少。秈粳亞種間雜交稻的恢復系多數是通過秈粳漸滲雜交選育的具有廣親和特性的秈粳中間型恢復系,其粒型多數處于典型粳稻的團粒型和典型秈稻的長粒型之間,長寬比在2.4左右,團粒型恢復系較少,無法滿足多種粒型的生產需求。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針對上述現有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團粒秈粳中間型廣親和恢復系的選育方法,彌補了現有粒型對于團粒的缺乏,方法步驟不復雜易實操。
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團粒秈粳中間型廣親和恢復系的選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以團粒型的粳稻常規稻、恢復系或者保持系其中一種與秈粳中間型廣親和恢復系雜交,得到F1;
步驟2:將步驟1中得到的F1自交一代,觀察記錄得到的各粒型;
步驟3:從步驟2中得到的各粒型中挑出團粒型且株葉不同于典型粳稻或者秈稻的,取其中生長繁茂、成熟期轉色好和穗型相對較大的株葉形態,獲得團粒秈粳中間型廣親和恢復系。
進一步的,將步驟3中得到的團粒秈粳中間型廣親和恢復系自交,每代都挑出團粒型和生長繁茂、成熟期轉色好和穗型相對較大的再進行自交,連續多代篩選,最后得到遺傳穩定的團粒型秈粳中間型廣親和恢復系種子。
進一步的,所述團粒型為長寬比為1.5-2.3的粒型。
進一步的,所述團粒型的稻粒長6mm。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1中將團粒型的粳稻恢復系作為父本與秈粳中間型廣親和恢復系雜交。
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這是一種新式的團粒秈粳中間型廣親和恢復系的選育方法,可以實現團粒秈粳中間型廣親和恢復系的制取,且易操作節省成本。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發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在閱讀了本發明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高郵周邶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中國水稻研究所,未經高郵周邶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中國水稻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72735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