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自耦合全中性對接裝置及連接器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713025.6 | 申請日: | 2021-06-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48881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29 |
| 發明(設計)人: | 王建雨;魏麗娟;陳杰;李晶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13/629 | 分類號: | H01R13/629;H01R13/639;H01R13/502 |
| 代理公司: | 洛陽華和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1203 | 代理人: | 劉亞莉 |
| 地址: | 471003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耦合 中性 對接 裝置 連接器 | ||
本發明關于一種自耦合全中性對接裝置及連接器,包括固定在基板上的耦接部件和驅動部件,其中驅動部件為耦接部件提供周向運動的動力,裝配在耦接部件外周的銷環將耦接部件的周向運動轉換為沿軸向的移動,所述基板上還固定有通信部件,該通信部件上端覆蓋在耦接部件上方的部分設有通孔;位于銷環上的導電銷在耦接部件的帶動下伸入通信部件上端的通孔內并由該通孔伸出,在該對接裝置與另一完全相同的對接裝置連接時,該導電銷前端插入另一對接裝置通信部件上端的通孔內實現通信部件的導通。本發明通過導電銷實現兩對接裝置上通信部件的接觸導通,僅在銷環上增設導電銷,在耦合部件外增設通信部件,占用空間非常小,滿足小型化的需求。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連接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耦合全中性對接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太空技術的發展,衛星功能迭代速度加快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傳統航天器采用的一次性使用模式,能力更替與升級僅依靠重新發射的模式,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這就要求新發射的衛星需要具備在軌維護,在軌維修,延壽和升級拓展等功能,而航天器在軌維護,功能拓展功能實現依托于設備小型化、模塊化設計。
新的衛星允許多個模塊化衛星以積木搭建的方式構建出新的衛星,假設模塊化衛星為正方體,模塊化衛星的六個面的每一個面的中心均可以安裝一個對接裝置,任意多個模塊化衛星之間則通過本對接裝置實現固定和光、流體、電力的傳輸。
現有常見的對接裝置僅能滿足兩個模塊化衛星的對接,或者多個模塊化衛星的前后串聯,無法滿足沿每個面向外疊加。耦接裝置CN106163926僅說明了兩個裝置的對接固定方式,對于傳動機構及介質傳輸方面未做進一步的說明。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自耦合全中性對接裝置,使其通過在銷環上設置的導電銷實現兩對接端通信部件的導通。
本發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自耦合全中性對接裝置,包括固定在基板上的耦接部件和驅動部件,其中驅動部件為耦接部件提供周向運動的動力,裝配在耦接部件外周的銷環將耦接部件的周向運動轉換為沿軸向的移動,所述基板上還固定有通信部件,該通信部件上端覆蓋在耦接部件上方的部分設有通孔;位于銷環上的導電銷在耦接部件的帶動下伸入通信部件上端的通孔內并由該通孔伸出,在該對接裝置與另一完全相同的對接裝置連接時,該導電銷前端插入另一對接裝置通信部件上端的通孔內實現通信部件的導通。
本發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
前述的自耦合全中性對接裝置,其中所述的導電銷包括導體和部分包覆該導體外周的絕緣體,該絕緣體在導體外周部分位置的缺失使得該導體外周具有沿軸向間隔分布的第一導電位和第二導電位,當兩個對接裝置連接到位時,所述第一導電位和第二導電位分別位于兩對接裝置通信部件的通孔內并與該通孔接觸導通。
前述的自耦合全中性對接裝置,其中所述的通信部件包括用于信號傳輸的多個匯流條,每個匯流條上端均形成有與其所在的對接裝置上的導電銷或另一對接裝置上的導電銷適配的環狀接觸腔,當兩對接裝置對接到位時,任一對接裝置上的導電銷均能夠通過第一導電位和第二導電位實現與不同端匯流條上接觸腔的接觸導通。
前述的自耦合全中性對接裝置,其中所述的接觸腔內還設有用于實現匯流條與導電銷可靠接觸的斜圈彈簧,該斜圈彈簧由導電材料制成。
前述的自耦合全中性對接裝置,其中所述的接觸腔上還封蓋有用于防止斜圈彈簧脫出的環狀結構的壓片。
前述的自耦合全中性對接裝置,其中所述的通信部件還包括用于實現匯流條上端固定的固定盤,該固定盤支撐在第一耦接元件上方且具有與匯流條上接觸腔對應的、供導電銷穿過的定位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713025.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