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進料方法和進料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684220.0 | 申請日: | 2021-06-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54254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8-09 |
| 發明(設計)人: | 朱冬冬;李玉松;汪潤慈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3B3/00 | 分類號: | C03B3/00;G21F9/00;G21F9/30;G21F9/34;C03B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創世宏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493 | 代理人: | 王鵬鑫 |
| 地址: | 102413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進料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的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進料方法和進料系統該方法用于向反應容器添加放射性物料和玻璃基料以進行玻璃固化反應,所述方法包括:設定進料周期,在所述進料周期開始后向所述反應容器添加所述放射性物料;獲取第一進料量,所述第一進料量為所述進料周期內向所述反應容器添加的所述放射性物料的總量;根據所述第一進料量獲取第二進料量,所述第二進料量為所述進料周期內需要向所述反應容器添加的所述玻璃基料的總量,所述第一進料量與所述第二進料量成預定比例;根據所述第二進料量,在所述進料周期開始后向所述反應容器添加所述玻璃基料。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進料方法和進料系統能夠簡化進料步驟以減少放射性操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放射性廢物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進料方法和進料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核工業的迅速發展,如何對核工業中產生的大量放射性廢物進行處理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固化處理是一種能夠較為安全和高效的對放射性廢物進行處理的方法。
固化是指選擇穩定性較高的固化基質長時間包容這些核素,常用的固化方法有玻璃固化、陶瓷固化、玻璃陶瓷固化、人造巖石固化以及各種水泥固化等等。其中,玻璃固化技術比較成熟,并且,玻璃固化體具有浸出率低、輻照穩定等優點,使得玻璃固化技術成為固化技術研究的熱點。
玻璃固化是將高放廢液與玻璃基材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在高溫下煅燒、熔融、澆注,經退火后轉化為穩定玻璃固化體。以磷酸、磷酸鹽或其他含磷物質作玻璃形成劑的稱為磷酸鹽玻璃固化,以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硼作玻璃形成劑的稱為硼硅酸鹽玻璃固化。
玻璃固化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早期對磷酸鹽玻璃固化研究較多,隨后發現磷酸鹽玻璃固化體貯存一段時間后形成晶體,失去透明性,使放射性核素的浸出率顯著增加,而且磷酸腐蝕性強,熔融器和固化尾氣管道需用鉑作材料。于是研究工作的重點轉向硼硅酸鹽玻璃固化。研究結果證明,硼硅酸鹽玻璃是較理想的高放廢液固化基材。
迄今為止,玻璃固化已經發展了4代,第1代熔制工藝是感應加熱金屬熔爐,一步法罐式工藝。罐式工藝是將高放廢液的蒸發濃縮液和玻璃形成劑同時分別加入金屬罐中,金屬罐用中頻感應加熱,分為若干區,廢液在罐中蒸發,與玻璃形成劑一起熔融、澄清,最后從下端凍融閥排出熔制好的玻璃。
第2代熔制工藝是回轉煅燒路+感應加熱金屬熔爐兩步法工藝,這是在罐式工藝上發展起來的工藝,第1步驟中高放廢液先在回轉煅燒爐中煅燒成固態煅燒物,第2步把煅燒物與玻璃形成劑分別加入中頻感應加熱金屬熔爐中,在那里熔鑄呈玻璃,最后通過凍融閥注入玻璃儲罐中。這種工藝的優點是能夠進行連續生成,處理量較大,缺點是工藝比較復雜,熔爐壽命不夠長。
第3代熔制工藝是焦耳加熱陶瓷熔爐工藝,焦耳加熱陶瓷熔爐(簡稱電熔爐)工藝最早是由美國太平洋西北實驗室所開發,焦耳加熱陶瓷熔爐采用電極加熱,爐體由耐火陶瓷材料構成。高放廢液與玻璃形成劑分別加入熔爐中,高放廢液在熔爐中進行蒸發與玻璃形成劑一起熔鑄成玻璃。熔制的玻璃由底部凍融閥或溢流口以批式或連續方式出料。焦耳加熱陶瓷熔爐工藝處理量大,熔爐壽命比較長(約5年),缺點是熔爐體積大,給退役帶來困難,熔爐底部的貴金屬可能會沉積,從而影響出料。
第4代熔制工藝是冷坩堝感應熔爐工藝。冷坩堝是采用高頻感應進行加熱,爐體外壁為水冷套管和高頻感應圈,不使用耐火材料,也無需電極加熱。高頻(100-13000kHz)感應加熱使玻璃熔融,由于水冷套管中連續通過冷卻水,因此爐內近套管處形成一層固態玻璃殼體,熔融的玻璃責備包容在自冷固態玻璃層內,頂上通常還有一個冷罩,以限制易揮發物的釋放。冷坩堝除了可以熔鑄玻璃外,還可以用來熔融廢金屬、處理乏燃料包殼、焚燒高氯高硫的廢塑料和廢樹脂等。
冷坩堝熔爐的優點是熔制溫度高,可處理對象多,熔融的玻璃不直接與金屬接觸,腐蝕性小,爐體壽命較長,尾氣處理也比較簡單。基于此,冷坩堝技術是我國乃至全世界著力研究的熱點技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68422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