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土壤防污復合肥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2110683659.1 | 申請日: | 2021-06-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0768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8-27 |
| 發(fā)明(設計)人: | 孫建騰;周海軍;鄧輔財;劉心怡;梁紫瑄;梁宇杰;樊穎瑜;周心語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
| 主分類號: | C05G3/00 | 分類號: | C05G3/00;C05G3/80;C05F17/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大地智谷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957 | 代理人: | 武麗華 |
| 地址: | 52500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土壤 防污 復合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土壤防污復合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微囊菌劑20?32份,生物炭5?15份,氮磷鉀肥20?30份,微量元素1?5份,納米零價鐵3?10份,發(fā)酵液2?5份。本發(fā)明的土壤防污復合肥料根據農作物的養(yǎng)分需求來進行合理的搭配,不僅使植物更好的吸收利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還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的透氣、透水性能,促進作物根系的快速生長,同時可以有效減少有機肥施用而提升土壤重金屬和的抗生素污染問題,達到資源減量防污。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農作物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復合多功能肥料及其施用方法。
背景技術
21世紀,我國在耕地極少的條件下養(yǎng)活了14多億人口,肥料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肥料的投入是保障作物產量的基礎,氮、磷、鉀元素是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營養(yǎng)元素,氮、磷元素能促進作物生長發(fā)育和作物產量的提高,鉀元素能增強作物抗性。但隨著肥料的過量投入,肥料表觀利用率較低,不合理施用造成的氨揮發(fā),氮、磷淋溶而進入水體造成水體富營養(yǎng)化等一系列環(huán)境問題,這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也破壞了環(huán)境。因此如何提高肥料表觀利用率成為我國農業(yè)生產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為此,2016年農業(yè)部提出化肥零增長目標,通過推廣綠肥種植、施用有機肥、秸稈還田、配方施肥等措施,減少化肥投入的同時,促進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
配方施肥技術是通過田間試驗和土壤測試,把握作物需肥規(guī)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科學合理施用化肥,在保證農作物產量穩(wěn)定的前提下,達到減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化肥面源污染風險。然而,當前,現有技術中缺少既能提升農作物產量與品質,又能實現治污控污的肥料。因此,研發(fā)新型生態(tài)肥料,建立科學施肥體系,保障農業(yè)穩(wěn)定安全,是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舉措,也是實現鄉(xiāng)村振興和雙碳戰(zhàn)略目標的重要支撐。
發(fā)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土壤防污復合肥料。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土壤防污復合肥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微囊菌劑20-32份,生物炭5-15份,氮磷鉀肥20-30份,微量元素1-5份,納米零價鐵3-10份,發(fā)酵液2-5份。
可選地,所述的氮磷鉀肥由尿素、磷酸一銨、硫酸鉀按照1:0.5:0.8的重量比組成。
可選地,所述的微量元素由氨基酸螯合鋅、氨基酸螯合銅、氨基酸螯合鐵、氨基酸螯合錳、氨基酸螯合硼按照1:0.8-1.2:1-1.2:0.9-1.2:1-1.5的重量比組成。
可選地,納米零價鐵的技術指標如下:鐵含量≥99.9%;平均粒徑:50nm;比表面積:20m2/g;體積密度:2.3g/cm3,密封保存于干燥、陰涼的環(huán)境中。
另一方面,本申請還請求保護根據前述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土壤防污復合肥料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微生物菌劑的培養(yǎng):將嗜麥芽寡養(yǎng)單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在細菌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得到菌液備用;
2)微囊菌劑制備:用聚陽離子和聚陰離子通過層層自組裝將上述菌液包埋于微囊中,制得微囊菌劑;
3)按重量份分別稱取肥料各組分,將稱取的各組分分別磨碎,過80目篩,將磨碎的各組分置于攪拌機中攪拌混合均勻,造粒,烘干,篩分,包裝,即可制得復合肥料。
可選地,所述步驟2)中的微囊菌劑制備,包括以下步驟:
將0.2g/L的聚陽離子加入到菌液中,使其沉積在細菌體表面,再加入等體積等濃度的聚陰離子溶液,使其在聚陽離子的表面進一步沉積;如此重復2-3次,即可將上述菌液包埋于微囊中,從而制備得到微囊菌劑。
可選地,所述步驟1)中的微生物菌劑的培養(yǎng),包括以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未經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68365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