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H2 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675092.3 | 申請日: | 2021-06-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66983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19 |
| 發明(設計)人: | 李楠;喬羽婕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大學 |
| 主分類號: | F24F8/22 | 分類號: | F24F8/22;F24F8/24;A61L9/14;A61L9/20;C01B15/01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區海***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base sub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H2O2原位合成的紫外線(UV)/H2O2室內空氣消毒技術。利用雙電極系統中,使用Pt電極做陽極,炭黑/石墨空氣呼吸電極做陰極通過電化學反應原位合成H2O2,將霧化H2O2與UV消毒結合,高效進行室內消毒。空氣中存在大量的細菌微生物,室外空氣中常見的微生物有產芽胞桿菌、產色素細菌及真菌孢子等,室內空氣中常見的病原菌有結核桿菌、溶血性球菌、白喉桿菌、百日咳桿菌等。但室內空氣中的微生物的數量比室外更多,尤其是在公共場所、醫院病房、門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容易受到帶菌者和病人的污染。所以利用UV/H2O2結合消毒技術對室內空氣進行滅菌,提高消毒效果和效率,UV處理對空氣內細菌滅菌率為85%左右,在3min內仍有部分細菌存活,相比之下,UV/H2O2處理可以在3min內完全對空氣內細菌進行滅菌(100%)。同時,原位生成H2O2也是一種綠色清潔生產工藝。
(一)技術領域
本發明所涉及的領域是電化學合成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紫外與H2O2結合用于室內空氣消毒的技術。
(二)背景技術
空氣中存在大量的細菌微生物,室外空氣中常見的微生物有產芽胞桿菌、產色素細菌及真菌孢子等,室內空氣中常見的病原菌有結核桿菌、溶血性球菌、白喉桿菌、百日咳桿菌等。但室內空氣中的微生物的數量比室外更多,尤其是在公共場所、醫院病房、門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容易受到帶菌者和病人的污染。
紫外線(UV)/H2O2工藝是用于有機化合物降解和消毒的最廣泛使用的高級氧化工藝(AOP)。與Fenton、UV/過氧化二硫酸鹽、UV/H2O2/NaHCO3等其他AOP相比,UV/H2O2工藝過程中羥基自由基(·OH)起主要作用導致微生物失活并且過程中未引入其他離子,消毒結束后沒有危害性物質殘留。霧化的 H2O2霧滴具有粒徑小,活化速度更快等優勢,可以在短時間內彌漫到空氣各個角落,有效殺滅空氣中的細菌或病毒,滿足大面積、短時效及全方位的消毒需求。同時霧化H2O2后,紫外對H2O2的透過率更高,使得H2O2的光分解加快,產生更多的具有較高活性的·OH,從而提升殺菌效果。
H2O2的原位合成是一種綠色高效的產生H2O2的方式,這種綠色方法避免傳統工藝合成H2O2問題,如蒽醌氧化(AO)工藝過程中能量輸入大、步驟復雜、產生的廢棄物多等問題,同時避免了在H2O2的運輸過程中由存儲和處理帶來的潛在的危害和額外成本。
碳基材料因其表面積大,電導率高,耐腐蝕性,總體豐度高和價格低廉等優點被廣泛用于催化材料。目前在電化學體系中,空氣呼吸陰極是一種十分有潛力的陰極形式。空氣呼吸陰極由浸沒于電解質溶液的催化層(CL)和暴露于空氣的疏水氣體擴散層(GDL)組成,空氣中的氧氣通過擴散層擴散進入催化層,并在陰極發生ORR反應原位產生H2O2。
(三)目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大學,未經天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675092.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防止LGA部品焊接氣泡的V形排氣結構
- 下一篇:育苗盤基質自動填充機
- 一種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復相熱障涂層材料
- 無鉛[(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納米管及其制備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種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復合膜及其制備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熒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種(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備方法
- 熒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