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可吸收高性能納米纖維機織肌腱補片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659225.8 | 申請日: | 2021-06-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8895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14 |
| 發明(設計)人: | 吳韶華;劉蛟;陳韶娟;馬建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島大學 |
| 主分類號: | D03D25/00 | 分類號: | D03D25/00;D03D15/33;D03D15/50;D03D13/00;D03D9/00;D03D15/292;D03D15/283;A61L27/18;A61L27/20;A61L27/22;A61L27/24;A61L27/58 |
| 代理公司: | 煙臺上禾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李紅麗;孫俊業 |
| 地址: | 266071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吸收 性能 納米 纖維 機織 肌腱 及其 制備 方法 | ||
1.一種可吸收高性能納米纖維機織肌腱補片,所述肌腱補片由經紗和緯紗機織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緯紗構成肌腱補片的縱向,所述經紗構成肌腱補片的橫向;所述經紗為可生物降解微米纖維紗線或可生物降解納米纖維紗線,緯紗為可生物降解納米纖維紗線;所述可生物降解納米纖維紗線是由采用靜電紡紗技術得到具有取向納米纖維加捻而形成的加捻初紗,然后再通過對加捻初紗進行熱牽伸處理而制備得到的純加捻納米纖維紗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高性能納米纖維機織肌腱補片,其特征是:所述可生物降解納米纖維紗線由可生物降解天然高聚物、合成高聚物或者多種高聚物混合物加工而成;所述天然高聚物為絲素蛋白、明膠、膠原、透明質酸、殼聚糖、海藻酸鈉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合成聚合物為聚左旋乳酸、聚-L-丙交酯-己內酯、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聚羥基乙酸、聚羥基丁酸酯、羥基丁酸酸共聚酯、聚對二氧環己酮中的一種、幾種或者多種單體形成的共聚物。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高性能納米纖維機織肌腱補片,其特征是:所述可生物降解微米纖維紗線為聚乳酸微米纖維紗線、殼聚糖微米纖維紗線、膠原微米纖維紗線、明膠微米纖維紗線、聚己內酯微米纖維紗線、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微米纖維紗線、絲素蛋白微米纖維紗線、聚對二氧環己酮微米纖維紗線中的一種或幾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高性能納米纖維機織肌腱補片,其特征是:所述肌腱補片的長度為10-150mm,寬度為0.5-150mm,所述肌腱補片的經、緯紗線密度包括但不限制于60根/10cm×90根/10cm、63根/10cm×150根/10cm、138根/10cm×238根/10cm、67根/10cm×467根/10c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高性能納米纖維機織肌腱補片,其特征是:所述肌腱補片的外觀包括但不限制于條帶狀、圓索狀、多層疊合狀。
6.一種可吸收高性能納米纖維機織肌腱補片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配置天然高聚物、合成高聚物或者多種高聚物混合物紡絲液;
(2)將步驟(1)得到的紡絲液載入雙儲液器中,分別由推進裝置控制向雙噴絲頭進行輸送,向雙噴絲頭分別加上正負電場,向中間的金屬圓盤和空心金屬桿噴射納米纖維,得到取向納米纖維,金屬圓盤旋轉將取向納米纖維加捻形成初紗,經由初紗輥初牽伸后,進行熱牽伸處理,最后由收集輥接收,獲得可生物降解納米纖維紗線;
(3)通過紡織織造技術中的機織工藝將步驟(2)制得的可生物降解納米纖維紗線作為經紗或緯紗進行織造,或者以可生物降解微米纖維紗線作為經紗,以步驟(2)制得的可生物降解納米纖維紗線作為緯紗進行織造,得到可吸收高性能納米纖維機織肌腱面料;
(4)裁剪,將步驟(3)制得的可吸收高性能納米纖維機織肌腱面料按所需尺寸進行裁剪,最終制得可吸收高性能納米纖維機織肌腱補片。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吸收高性能納米纖維機織肌腱補片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紡絲液的質量濃度百分比為0.1-50%。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吸收高性能納米纖維機織肌腱補片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驟(2)中供液速度為0.1-100ml/h,雙噴絲頭施加的電壓為1-100Kv,兩噴頭的間距為5-100cm,金屬圓盤與空心金屬桿的間距為1-50cm,金屬圓盤旋轉速度為50-5000rpm/min。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吸收高性能納米纖維機織肌腱補片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步驟(2)中,采用熱牽伸裝置進行熱牽伸處理,牽伸溫度設置為40-500℃。
10.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吸收高性能納米纖維機織肌腱補片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驟(1)中配制紡絲液的溶劑包括但不限制于六氟異丙醇、三氟乙醇、二氯甲烷、三氟乙酸中的一種或幾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島大學,未經青島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659225.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