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污泥和煤泥共水熱碳化制備清潔燃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653351.2 | 申請日: | 2021-06-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43002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24 |
| 發明(設計)人: | 王寶鳳;楊曉陽;鄧瑞;楊鳳玲;路廣軍;程芳琴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西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0L5/46 | 分類號: | C10L5/46;C10L5/04;C10B53/00;C10B57/06;C01F11/10 |
| 代理公司: | 太原申立德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5 | 代理人: | 程園園 |
| 地址: | 030006 山***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污泥 煤泥共水熱 碳化 制備 清潔 燃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污泥和煤泥清潔高效利用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利用污泥和煤泥共水熱碳化制備清潔燃料方法。為解決現有技術中方法復雜、能耗高、品質低的問題,本發明以產量巨大的污泥和煤泥等固廢為原料,通過水熱碳化的方法制備了一種新型的水熱碳,本發明獲得的水熱碳品質穩定,含硫量低,并且污泥中的病原微生物消殺、部分重金屬溶出,并且將污泥和煤泥共水熱碳化,實現兩者的協同效應。本發明將低熱值、高含水率的污泥、煤泥等固廢轉化為的清潔燃料,是一種具有巨大潛力的污泥、煤泥處理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污泥和煤泥清潔高效利用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利用污泥和煤泥共水熱碳化制備清潔燃料方法。
背景技術
根據國家住建部公報預計2020年將達到9000萬噸。污泥成分復雜,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重金屬和硫氮等元素,并且污泥的含水率高,脫水性能差,已經成為全球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我國的污泥處理與處置技術還集中在常規的焚燒、填埋等。然而焚燒雖可以實現污泥的減量化,但在焚燒過程中產生的SO2、NOX會嚴重污染環境;污泥的填埋會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并且會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另外,由于我國煤炭開采量大,每年產生的煤泥可達2億噸。其中,煤泥多為半流質含煤的固體物,是洗煤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品,具有黏性大、脫水非常困難,熱值低的特點,并且會污染周圍土壤和地下水,對其周圍環境影響極大。目前煤泥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燃燒發電,然而由于煤泥的含水率高、熱值低,會直接導致鍋爐的熱效率降低。
中國發明專利CN103723899A公開了一種基于厭氧消化和水熱碳化的污泥綜合處理方法,首先將污泥經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然后再經過水熱碳化得到污泥水熱碳。該方法過程復雜,所需設備較多,并且經過發酵污泥進行水熱碳化后,由于含碳量降低,導致水泥水熱碳的品質降低。
中國發明專利申請CN 108358421 A公開了一種污泥水分脫除同時制備固體燃料的方法,在污泥經過熱調理后,加入增碳劑后進行脫水處理、熱干燥處理,該方法并不能有效的提高污泥脫水效率,在熱干燥處理時會造成大量的能耗。
綜上,亟需發展一種簡單、清潔、高效的污泥和煤泥資源化利用的方法。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清潔、高效的污泥和煤泥共水熱碳化制備清潔燃料的方法。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
一種利用污泥和煤泥共水熱碳化制備清潔燃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將污泥和煤泥混合,在160~320℃下水熱碳化反應0.5~4h;
步驟2,經過水熱碳化反應后,所得的碳漿經過液固分離,即可得到污泥和煤泥水熱碳化制備的清潔燃料。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硫氮元素,并且具有含水率大、灰分含量高等特點。直接將其用作燃燒,不僅會釋放出大量的SOx、NOx等污染物,會影響鍋爐熱效率和運行的穩定性。本發明將污泥與煤泥進行協同水熱碳化反應,經過水熱反應后,固相產物中的硫逐步轉化為硫酸鹽硫、噻吩硫等形態,而氮逐步轉化為銨態氮、吡啶、吡咯等形態,并且有相當一部分的硫氮轉移到液相中,這使其固相產物在后續的利用過程更加環保、清潔;另外,經過水熱反應后,污泥和煤泥中的揮發分降低,在燃燒過程中更加穩定;水份更容易脫除,降低了其后續干燥過程的能耗。
進一步,所述步驟1中污泥為污水處理廠的剩余污泥或造紙、印染行業所產生的工業污泥,含水率為80~90%。污泥資源化利用的最大瓶頸是含水率過高,污泥的干化和脫水成為污泥利用的最大障礙。由于污泥中的水分有相當一部分是屬于細胞內部水,簡單的機械壓濾等脫水方式無法脫除,導致污泥的含水率高達80~90%。水熱碳化技術正是以水為反應介質,非常適合處理高含水的固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西大學,未經山西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65335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智能設備的通信控制方法及裝置
- 下一篇:一種目標對象的動作識別方法與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