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提升封閉型小微水體透明度的生物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646943.1 | 申請日: | 2021-06-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7184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10 |
| 發明(設計)人: | 董文藝;王宏杰;楊墨;陳冬冬;王耀武 | 申請(專利權)人: |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添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451 | 代理人: | 于標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南***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提升 封閉 型小微 水體 透明度 生物 方法 | ||
1.一種提升封閉型小微水體透明度的生物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包括:步驟一,降低水體魚類密度,減少或移除原生植物;步驟二:投加蚌類與菹草石芽對水體進行降濁處理;步驟三:利用漂浮式生態處理裝置回收部分蚌類,同時投加螺類;步驟四:矮生苦草種植;步驟五:盆栽少量觀賞性浮葉植物和投加鰱鳙魚類,增加水體美觀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升封閉型小微水體透明度的生物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一,本底勘探:具體內容包括勘察水質水深,基底成分,重點勘查原生的水生動植物的種類及密度;利用小船拉網捕魚,降低魚類密度,當水體面積較大時需反復拉網3-4次以保證魚類密度降低至最低值,清除原生浮葉植物。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提升封閉型小微水體透明度的生物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魚類密度需降低至最后一次拖網時體長超過20厘米魚類密度不高于3g/m3,荷花等易爆塘類浮葉植物,淺水區需全部掘根處理,深水區需剪斷其莖部至水面以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升封閉型小微水體透明度的生物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二,水體降濁:利用背角無齒蚌和菹草石芽對水體的懸浮物進行去除,降低水體濁度,提高水體透光率以保障后期水生植物正常生長,40%-50%的蚌直接投加至水體內,其余蚌采用漂浮式生態處理裝置懸掛于水體中部,總投加密度為5-8kg/m3;菹草石芽投加密度為0.5-1.0kg/m2。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提升封閉型小微水體透明度的生物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中(1)為漂浮指示球,(2)為截污排水網伸縮把手,(3)為裝有無齒蚌的網籠,籠子各面均由孔徑為1厘米的鋼絲網(4)組成,在懸浮狀態時,圓形可折疊的截污排水網(5)呈現折疊狀態,在回收無齒蚌時,先拉動把手(2),截污排水網將整個網籠罩住,再緩緩將網籠拉出水面,水從截污網上的小孔(6)排出,有效地防止了蚌表面附著的污染物隨著水流流走,孔徑約為0.5m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升封閉型小微水體透明度的生物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三,底棲生物回收與投放:利用漂浮式生態處理裝置回收部分蚌類,同時投放螺類,補充的銅銹環棱螺密度約為0.2-0.5kg/m3。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升封閉型小微水體透明度的生物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四,沉水植物種植:深水區采用工具法進行扦插,淺水區采用人工扦插,依據步驟一對基底的勘探,部分沙土基底需要配土栽種,種植密度約為100-130株/m2,沉水植物種植品種僅為初期進行先鋒性去除的菹草和后期種植的可快速成坪的矮生枯草。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升封閉型小微水體透明度的生物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五,美觀性提升:為滿足水體觀感性要求,可適當栽種觀賞性浮葉植物,水體清澈度達到0.5m時(不足0.5m需達到水深的二分之一)且沉水植物密度達到湖栽種面積的70%以上時,可少量投放大型水生動物:以鰱鳙濾食性魚類為主,投加密度需嚴格控制在10~15g/m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未經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646943.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雙面覆銅陶瓷基板的局部放電測試方法
- 下一篇:一種正極材料及鋰離子電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