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對空飛網捕獲彈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636444.4 | 申請日: | 2021-06-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21825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26 |
| 發明(設計)人: | 白澔烔;石仲侖;陳柏屹;陳金寶;劉燕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主分類號: | F41H11/04 | 分類號: | F41H11/04;F42C11/06;F42C15/4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張弛 |
| 地址: | 210016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網捕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一種對空飛網捕獲彈,包括開網捕獲裝置,開網捕獲裝置包括多個牽引塊、捕捉網、風帽外殼、繞軸線方向套接的外殼、定位筒、彈射墊板;定位筒前端周向均勻設置多個齒縫;彈射墊板前端外周表面設置有凸緣,彈射墊板前端設置有導向部,彈射墊板后端設置開網火藥;發動機設置編程引信模塊以控制開網火藥點火;多個牽引塊繞導向部呈周向陣列排布并對應凸緣設置,風帽外殼與外殼滑動配合且風帽外殼端部與牽引塊周向配合,捕捉網連接多個牽引塊。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航空系統、空中攻防無人系統裝備與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對空飛網捕獲彈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術
在小型無人機反制領域,主要采用的反無人機手段分為干擾阻斷手段、直接摧毀手段、攔截捕獲手段、誘騙控制手段四種。其中所述的攔截捕獲手段具有無毀傷捕獲、可實現性高的優點,所述的攔截捕獲手段具體可分為無人機捕捉、飛網捕捉、生物捕捉三類。
其中,所述的飛網捕獲手段具有目標普適性好、可攔截大部分目標、目標墜落風險可控、便于目標取證的優點。但所述的飛網捕獲手段對引導精度要求高,作用距離較近,操作要求高,成功率低,因此目前尚未被大量采用。
目前國內外對所述的飛網捕獲手段有一定的研究,但尚未形成大量應用的產品。如美國DARPA曾評估過一種小型空中防御概念武器,其泡沫或網罩從管型發射裝置中噴射而出,網罩由導電碳纖維編制而成,能夠使無人機的通訊系統失靈,泡沫可包裹無人飛行器,令無人飛行器失靈墜落。俄羅斯的Sky Wall 100小型無人機攔截系統也屬此類武器,其作用范圍為100m,包括肩扛式發射筒和攔截網罩、降落傘,攔截網利用壓縮氣體驅動發射后在空中形成大覆蓋面,包裹目標無人機使其失去動力,并利用降落傘使其著陸(參見:羅斌,黃宇超,周昊.國外反無人機系統發展現狀綜述[J].飛航導彈,2017(9):24-28.)。國內航天長峰公司的“天網一號”開網捕獲裝置,戰斗部為直徑3m的飛網,采用無煙小當量火藥發射,射程400m,適合在城市環境中使用(參見:劉超峰.反微型無人機技術方案調研[J].現代防御技術,2017,45(4):17-22.)。
上述的飛網捕獲手段,相比精確制導武器雖然成本有所降低(參見:劉獻偉等一網打盡——無人集群時代的新攻防[J].航空兵器,2019,26(1):70-75.),但打擊距離相對縮短,并且對于集群的小型無人機而言,其防御效費比仍然很高。但飛網捕獲方式相比其它攔截捕獲方式,仍然具有抗干擾性能好、安全可靠、可豐富反制無人機打擊體系等優點,依舊是無人機反制的研究熱點。
為此,需要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針對無人機的空中反制、地空反制、非合作式輕小型無人機的空域侵擾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的對空飛網捕獲彈及其工作方法,利用渦輪式火箭發動機為開網捕獲裝置提供推進動力使其飛行,且利用所述渦輪式火箭發動機的高速自旋特性為所述開網捕獲裝置提供開網動力以對空中小型無人機實現捕獲,解決了現階段飛網捕獲手段打擊距離相對較短、對于集群的小型無人機而言其防御效費比仍然更高的技術問題。
提供一種對空飛網捕獲彈,包括渦輪式火箭發動機、沿一軸線方向連接所述渦輪式火箭發動機前端的開網捕獲裝置,所述開網捕獲裝置包括多個牽引塊、捕捉網、風帽外殼、編程引信模塊、繞所述軸線方向依次套接的一外殼、一定位筒、一彈射墊板;其中,所述外殼后端連接所述渦輪式火箭發動機;所述定位筒前端周向均勻設置有多個齒縫且位于所述外殼內;所述彈射墊板外側設置有安裝在對應一個齒縫內的凸緣,所述彈射墊板前端在所述軸線處凸出設置有一導向部;所述彈射墊板后端設置有開網火藥;所述渦輪式火箭發動機前端設置有所述編程引信模塊以控制所述開網火藥點火;多個所述牽引塊繞所述導向部呈周向陣列排布并對應所述凸緣設置,所述風帽外殼后端與所述外殼前端滑動配合且所述后端端部與所述牽引塊前端周向密封配合,所述捕捉網連接多個所述牽引塊且收容于所述風帽外殼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經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63644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